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30760字。

  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熙。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瘟疫绝对是一个恐怖的名词。瘟疫是“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从古代就已有记载的鼠疫、天花、疟疾,到现代的“非典”“新冠肺炎”等,给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同时在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作为明清两朝人民深重的集体历史记忆,具有大规模传染性与较高死亡率的瘟疫不断地在文学作品里有所反映,这些作品折射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②首先,蕴含道教医学文化。明清时期是道教医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出现过《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道教医学专著。明清文学中对病因的认知很多源于道教学说。如“鬼神致病”的观念,《治瘟策》中详细描述了主四季瘟疫的东南西北中五方瘟鬼,认为他们可使人类在不同时令里害上痘疫;道医和道士经常作为抗疫主力出现,如《水浒传》开篇的京师大瘟疫,仁宗钦差洪太尉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祈禳;故事里的抗疫方法也颇具道医特色,如药符治病法,《三国演义》中的张角就是使用此种方法,且在多数故事里,药符被赋予了宗教神力,能够轻松治愈瘟病。
  ③其次,融入因果报应理念。在先秦时期,中国本土便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样的报应思想。佛教传入后,又与“因果报应”的思想相结合。这种思想在明清小说尤其是话本小说中十分盛行。鲁迅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抗疫故事主要体现了“善有善报”的思想,特别是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这样的观念。这种宣扬美德的内容不仅出现在小说中的抗疫故事里,还存在于民间抗疫故事以及文人笔记中,例如浙江海盐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棋盘石》。)
  ④再次,反映群众对瘟疫的认知水平及传统祛疫习俗。瘟疫缘何突然袭来又为何渐渐平息,在清末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之前并没有科学系统的解释,所以对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的古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无解的。于是大众便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去解释这一灾难,由此还衍生出许多民间祛疫习俗。有的人认为瘟疫爆发的缘由与瘟鬼痘神有关,甚至将瘟疫与天人感应联系起来,像《三国演义》开篇的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瘟疫。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道,外戚宦官专权为患,因此四方灾异四起,汉灵帝中平元年的瘟疫便是一大异象,它成了张角兄弟鼓动农民起义的正当借口。如《红楼梦》第21回描写巧姐出痘,短短几句话杂糅了医药治疗、清淡饮食、供奉痘神、冲喜讨吉等习俗。
  ⑤不过,明清时期的医学也并非对瘟疫一无所知,比如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温病派代表人物吴有性就撰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关于瘟疫的专书《温疫论》,他提出“疠气说”,并认为“时疫能传染于人”,即瘟疫具有传染性。
  ⑥明清小说中的抗疫题材故事是那个瘟疫频发年代集体历史记忆的反映。一如现实之残酷,抗疫故事里的广大人民总是首当其冲地成为大瘟疫的受害者。时代在进步,当下的医学发展水平与明清时期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科学的抗疫措施早已系统化,全民抗疫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而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与瘟疫的斗争过程是曲折漫长的,也是不断进步的。
  (摘编自杨雨秋《明清小说中抗疫故事的类型与文化背景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规模瘟疫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给人民留下难以愈合的集体伤痛。
  B.《水浒传》中京师大瘟疫,天师张真人受命祈禳抗疫,这个方法颇有道医特色。
  C.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因果报应”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古典小说中十分盛行。
  D.古代医学对瘟疫一无所知,因此对瘟疫进行了唯心的解读,这是无可非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抗疫故事中蕴含道教医学文化。
  B.文章对于群众对瘟疫的认知和当时医学水平的论述,能体现议论的辩证。
  C.文章介绍抗疫故事的文化背景,采用纵向论述,层层递进,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D.文章紧扣“文化背景”这个核心,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清两朝的文学故事反映当时的瘟疫情况,这是文学作品的现实性的体现。
  B.《三国演义》中张角兄弟借助瘟疫鼓动农民造反,“天意”使他们师出有名。
  C.我国在清朝初年就有了第一部关于瘟疫的专著,这是古人抗疫智慧的结晶。
  D.文章末尾今昔对比,广大人民的地位完全不同,意在突出抗疫必胜的全文主旨。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候鸟通常在一个地方产卵、育雏,然后到另一个地方越冬。有时从山的南坡飞到北坡,而后返回;有时远涉重洋,但也毫不畏惧。
  鸿雁是中国常见的候鸟,《吕氏春秋》这样记载鸿雁按时迁徙的现象:“孟秋之月鸿雁北,孟春之月鸿雁来。”令人费解的是,候鸟迁徙时有着准确地辨别方向的能力,如燕子每年春归时总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它去年搭的窝。唐代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