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6270字。
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开始逐步萎缩。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京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教授后也是如此。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城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更将长期存在。
其次,即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城市化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逆,也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在城市化进程的助推下,乡村发生的一些变化让乡土文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对城市人来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新兴的城市正在变得千城一面,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于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与自然更加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村寨游成为旅游新宠,体验农家乐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一种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
“乡村振兴”也为乡土文学提供了生存的沃土,现实层面“乡村”也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单一路向进行一些补充,或修正。于是“乡村振兴”成为“城镇化”之处的另一条道路。“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不但如此,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还可能会为乡土文学带来新的希望和发展契机。不过,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学本身的转型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乡土文学必能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生机。
(摘编自史建国《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
材料二: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的拥向文明的象征——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拆散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故乡与家园,一个遥远而亲近的梦,这就是人类的乡土情结。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土空间日益萎缩的背景下,人们对乡土文学的未来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B. 乡土作品容易受到质疑,是因为其作者进城多年,已远离农民生活而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
C. 对乡土文学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探讨,必须关注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
D. 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家园、让居民记住乡愁,是对“城镇化”发展单一路向的补充或修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推翻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认为适应变化的乡土文学会重新焕发生机。
B. 材料二通过举例等手法,阐释了莫言小说中独特的“乡土情结”,并将其创作的高度归因于此。
C. 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乡土的联系,故中外文坛诸多作家用作品来诉说着他们的乡土情结。
D. 莫言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并且寓居城市的知识分子,始终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
3. 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属于材料二中的“乡土文学”定义范畴的一项是( )
A. 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记叙了作者家乡高邮端午节的一些风俗,语言闲适自由,趣味盎然,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B.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以深情描写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蕴含着深沉的故国之恋,唤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C. 鲁迅小说《社戏》追忆了乡间生活,集中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寄托了作者对农家朋友的诚挚情谊。
D.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展示了“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其中第三、四章写“我”的童年生活和对祖父的依恋。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作家如何创作出精品佳作?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乡土作品容易受到质疑”错误,原文“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京都自称是‘农民’……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城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是说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者都自称是“农民”容易受到质疑,不是说乡土作品容易受到质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并将其创作的高度归因于此”错误,原文“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意外
铁凝
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公社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
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