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30字。

  课题:登岳阳楼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4、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学习流程】
  一、导语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识链接
  (一)识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知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