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50字。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①这首诗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贯串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空灵而美妙;而所有场景的转换都有内在的连续性,自然而流畅。毫无疑问,这一切是因为人的观照:人对美景的赏鉴和美景对人的情思的启发,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交互感发,让人心旌摇荡。
②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以月为核心意象营造出的空灵曼妙的意境,体会其中寄寓的情怀和哲思。
1.了解张若虚,了解整首诗的评价与地位。
2.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线索,梳理诗歌层次。
3.抓意象,品意境,体会诗歌的景、情、理。
理解诗歌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情景导入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张若虚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2.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3.了解诗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滟滟(yàn)芳甸(diàn)霰(xiàn)
汀(tīng)捣衣砧(zhēn)碣石潇湘(jié)
2.解释词义
①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②霰: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③汀:水边平地,小洲。
④月轮:指月亮。
⑤穷已:穷尽。
⑥但见:只见、仅见。
⑦悠悠:渺茫、深远。
⑧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