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90字。
杨浦区一模考 2023.2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13分)
1.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夜来城外一尺雪, 。(白居易《卖炭翁》)
3.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春夏之际,漫步林间,看到野花竞放,树木葱郁,不由得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 ”,大自然的美使人陶醉。
(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第5-9题。(22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丙)何陋轩记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①,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②,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不得以为陋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就石穴而居之。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予尝圃于丛棘,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④之以卉药;琴编图史⑤,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⑥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⑦“孔子之言。
(选自王守仁⑧《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九夷:泛称少数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龙场:在今贵州省修文县。③上国:指京城。④莳:栽种。 ⑤琴编图史:意为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⑥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 ⑦信:通“伸”,伸张。 ⑧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5.甲诗乙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谈笑有鸿儒( ) (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
B.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
C.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们都忘了是住在边远山区。
D.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们都忘了是住在边远山区。
9.乙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 丙文中作者为居所取名“何陋”,除“以信孔子之言”这一原因外,还有以下具体原因:(1) ;(2) ;
(3) 。(用自己的话回答)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都处于 的人生境遇,但都抱有 的人生态度。(10分)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5分)
玉石之路
孔德懿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就其起源来说,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华玉文化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文化独具魅力。“石之美者为玉”,是华夏先民对玉石的最基础认知。在石器时代,先民发现了玉石这种特殊的材质。玉石的颜色比普通石头漂亮,色泽温润,硬度高于一般石材,具有韧性,不易断裂。特别是大部分玉石具有与天类似的颜色,如青玉、白玉等。因此,玉石在先民的想象中一开始就和天有联系,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占据了显著位置。 据《淮南子》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五色石”就是玉石。先民认为,玉石具有修补苍天的神奇功能。
③玉与石逐渐分化后,华夏先民开始将天然玉石加工为生产工具和装饰物,以满足日常生活、原始审美的需要。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玉器在华夏大地上大量涌现。有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之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