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210字,答案扫描。

  2023年湖南省高三联考试题语文
  本试卷共 12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悬挂在岳麓书院大门的门联。这副对联因为歌咏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而广为流传,进而又成为宣传湖南的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在这副对联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因为对它的误读和认知歧义,从而使它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变得格外有名。首先是湖北人士对它的解读,这个“楚”是指湖北还是湖南?湖北人当然认为“楚”是指湖北,“楚材”是指湖北的人才。其次,大家都认为“惟楚有材”这句话表明湖南人口气大。这完全是一种误读,“惟楚有材”的“惟”是发语词,没有“唯一”“只有”的意思。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说,楚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又以现在最为兴盛。
  有学者考证上联出自《左传》,但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左传》中原文是“虽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而且《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属于明显的贬义,是对楚国不重视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反常现象的直接批评。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把“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是在元代。但把一个贬义的词汇改造成褒义词,把一个批评语气转换成肯定语气,专门针对楚地培育人才这个主题,进而写到文章中,要归功于清顺治年间一位已经离任的湖广巡抚林天擎。新词“惟楚有材”出现以后,因为它的正面意义,得到高度认同,湖广的文人士大夫广泛运用并发扬光大。
  由“惟楚有材”再扩充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则出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杨知府认为创建书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白雪》,句赓《阳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了新的意境。
  嘉庆年间,袁名曜出任山长,在岳麓书院的发展史上有不少建树,比如创建濂溪祠,重修六君子堂,改建自卑亭,捐资修葺朱张渡、圣庙、文昌阁和御书楼,但最为人所共知的,却是他与学生张中阶共同创作的大门楹联。第一次化文为联,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改作书院的对联。虽然是一字未改,但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创作。
  由文到联,由平淡到传奇。仅仅八个字,本来属于阳春书院,但默默无闻,知道的人很少;袁、张二人改成对联悬挂于岳麓书院,却是名声大噪,无人不晓。所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是岳麓书院成就了这副对联,反过来,这副对联又广泛宣传了岳麓书院,乃至宣传了湖南。一次汉字的传奇之旅,彰显的是相同文化底蕴下的与时俱进,传承的是一段充满楚文化持久魅力的佳话。
  (摘编自李跃龙《“惟楚有材”:一次汉字的传奇之旅》)
  材料二: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而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张挂在岳麓书院,其中含有赞美湘楚人才辈出。当世兴盛的意思。
  B.袁名曜出任岳麓山山长期间,最重要的建树是与学生张中阶共同创作了岳麓书院大门楹联。
  C.传统文化中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在新时代依然值得传承。
  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要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协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追溯岳麓书院大门楹联的历史,引用了众多文献典籍、名人资料,考据详实。
  B.岳麓书院大门楹联因为误读和认知歧义而得名,说明国人还需要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C.“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引用典故,表明了作者对这副对联张贴在岳麓书院的认可。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3.下列能支撑材料二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赋予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的观点的一项是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首套“漫画版”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材。
  ②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尊夏卑夷”老观念,体现了“中华一体”思想。
  ③某学者要求其研究生、博士生在拜师仪式上,对其行传统的跪拜大礼。
  ④某院士引入基因技术,帮助我国在白羽肉鸡的育种技术上打破外国垄断。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4.创新性发展最终形成了岳麓书院这副名联,请概括这一过程的几个关键点。(4分)
  5.简析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写法上的主要不同。(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秃手伯牛汉
  我大约四五岁时,有一天听见乔海大娘对祖母说:“王六老汉的大儿子,从草地捎回来一双手。”祖母迷惑不解,笑笑问:“人不回来,手怎么能捎回来?”“手冻掉了。”“手捎回来怎么办?”乔海大娘说:“是用一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来的。王六老汉哭了好几天,把儿子的一双手,埋在他们家祖坟的边上。”那几年,我常常替那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