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590字。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魏巍、巴金等著名作家都到了前线,创作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上甘岭》《团圆》等真实反映这场战争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所承载和弘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和抚慰了前线浴血奋战的官兵,也极大地调动并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70年来,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也时时牵动着后辈作家们的目光,新的作品不断涌现。
  简要梳理,不难发现,随着历史语境和文学潮流的更新、嬗变,不同阶段的抗美援朝战争文学创作在观念、主题、文体、形式、内容等方面亦表呈出不同的面貌,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始终不曾中断;不同年代的作家对这场战争的接续书写,最终汇聚成刻录英雄壮举、鼓荡时代精神的文学强音。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初期,继承了解放前的革命文艺传统,它首先是一场主题性、组织化的文学创作运动。在物质匮乏、保障艰难的情势下,经由组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抗美援朝战争文学创作弘扬了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大程度地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一般而言,小说创作往往需要与事件拉开一定时间距离,需要通过想象、虚构的文学形象来表达。因此,这一时期抗美援朝战争小说在数量和质量上形成较大落差。一方面,创作热情高涨,小说数量大;另一方面,小说的艺术质量却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准。有的小说中,英雄人物形象单薄、性格单一,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精细描写略显不足,存在一定的模式化与概念化问题,这些现象在当时就被批评为“不能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生活与人物”。整体而言,组织化、一体化的抗美援朝题材文学创作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文学资源,有效且有力地完成了对于家国主题、崇高意识、爱国精神的叙事和表达。
  新时期以来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融入战争文学的宏阔主题和视域,受到“人”的文学思潮影响,表现重点也由集体主义的、大写的“人”变为更加人性化的“个人”,创作主体普遍更加关注战争境遇下人物的命运遭际、情感状态和心灵世界。有的小说采用“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父辈的故事,通过“父”与“子”的对话,将战争与人的命运关系引向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对人的命运给予更深层次的观照。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一批怀揣使命与责任的军旅作家基于对更多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资料的掌握和对志愿军老兵的采访,重新燃起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激情。从传统的报告文学到新崛起的非虚构写作,从中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创作,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渐趋活跃。王树增在1999年创作出版了长篇非虚构文学《远东:朝鲜战争》,渴望通过对个体生命的细腻书写,找到他们在极端条件下创造这场无与伦比的战争奇迹的秘密,进而呈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志与心灵史。王筠在2011年、2019年分别推出了长篇小说《长津湖》与《交响乐》。《长津湖》聚焦于抗美援朝战史上最为惨烈悲壮的长津湖之战,《交响乐》则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全过程。志愿军是如何在超出人类极限的极端恶劣环境中创造奇迹的?这一问题成为这类抗美援朝战争题材长篇叙事作品的主线,笔者将其称为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再主题化”。王筠在塑造人物时总是让他们贴着读者走,读者仿佛零距离接近人物、零距离贴近战争,感受战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和改变。王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因而表现出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作为一场战争,它已远去;作为文学题材,它历久弥新。从规定主题的集团化冲锋,到“背景化”写作,再到“再主题化”叙事,70年来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创作,因应着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表达了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抒写了高蹈且深邃的战争史诗,鼓荡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强音。
  (摘编自《解放军报》2020.10.28《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创作:鼓荡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强音》)
  材料二:
  近日,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引发观影热潮。影院里,观众的反应更是令人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在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B.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基于对更多信息的掌握,开辟了诠释和平价值与人性升华的新视域。
  C.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就是用文学来表达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抒写民族史诗,鼓荡时代精神。
  D.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初期的创作并没有严格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初期的创作克服了不利因素,起到了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作用。
  B.文章既肯定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初期的成就,又指出它的不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C.电影《长津湖》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如通过新兵伍万里的成长变化表现了人物的倔强、野性。
  D.导演陈凯歌认为,能否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战争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了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都没有太大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与新时期以来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理念相悖的一项是(   )
  A.1952年3月22日,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场采访,与彭德怀见面。基于会见内容的丰富和主人公的感染力,巴金写下了战地通讯《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B.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将前线战役与后方建设连缀铺开,既写英雄人物杨雪、徐芳和郭祥等人的模范事迹,也写他们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
  C.西元的中篇小说《死亡重奏》中濒死的憨厚的“河南农民”士兵上官富贵救助美军俘虏,“咱们有一口吃的,就得给他一口,你忍心把一个大活人给饿死”是出于人性中的恻隐之心。
  D.孟伟哉的中篇小说《一座雕像的诞生》对女军医欧阳兰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美好进行了富于激情且精准细腻的描写。
  4.请简要论述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文艺创作历经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