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630字。
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3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0.5mm中性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0.5mm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7分)
材料一:
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乡土文学的概念内涵产生了新的挑战。自1990年以来,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乡村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传统乡村生活的状貌正在逐渐失去。从文学角度来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化,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会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难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而继续存在。
据此,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乡土文学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临消亡。其实不然,乡土文学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即使是在传统乡村逐渐消逝的背景下,它也有存在的一席之地。它并不随乡村面貌的改变而消逝,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拓展自己、转换自己。具体说,在乡土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甚至是不久的将来,“乡土精神”应该成为“乡土文学”最基本的核心,构成这一概念的灵魂。
乡土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注,这是乡土精神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只有对乡村和乡村人的关爱,才能呈现出乡土的内核。二是对乡土文明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向往与认同,这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姿态,或许它不是现代的,但却是与乡土内在关联的。当然,它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如对人类生态的关注,对现代文明缺陷的批判等,都是与之相关联的主题。三是对一些美好乡土文化价值观的揭示和展示,而“乡土文化”这一概念中包含有多元因素,文学应该张扬其中的美善一面,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质朴人性的认同,张扬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强调人情、人伦,对人类精神价值表示尊重。
有人更习惯于用“乡土文化”来指称乡土文学的内涵,实际上,乡土精神比乡土文化更合适。乡土文化内涵的指向性更单一,也更保守;乡土精神则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要间接和深远。换言之,乡土精神虽然以乡土为基础,但它并不局限于传统乡土文化,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对传统乡土文化有扬弃和现代的改造重生。比如说,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包含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容,也有很多滞后于时代的因素,但是乡土精神对这些因素和内容是拒绝和批判的,它更侧重于乡土文化中积极的、与现代因素相融合的一面。
(摘编自贺仲明《乡土精神:乡土文学的未来灵魂》)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围绕脱贫攻坚,反映农村变革的新时代乡村现实题材创作应运而生。一些优秀作品既自觉承续百年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又结合新时代的具体特征,以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历史为背景,多维度展现了农村的时代变迁,成功塑造出一系列鲜活饱满的时代新人形象。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乡村现实题材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一是主题先行式的政策图解。文学的主题思想需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传递出来。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也就难以继续存在。
B.乡土精神要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间接和深远,因此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
C.作家要结合农村和农业发展背景,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才更容易创作肩负时代重托的优秀作品。
D.塑造新农村新农民形象,实现“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成为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的最大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文学具有发展性,它能够在传统乡村生活发生极大改变的社会背景下,仍有存在的一席之地。
B.乡土精神具有开放性,它能继承发展传统乡土文化,也可以接纳其中粗俗低级、陈旧落后的因素。
C.乡土文学作品不是概念化、公式化的,要有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才能反映真实深刻的主题思想。
D.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家要“身入”“心入”“情入”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铁凝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文学作家应积极学习如鲁迅、沈从文、赵树理、莫言等作家的传统经典乡土文学作品。
B.《山海情》剧作家创作出反映农村巨变的现实题材,在作品中探讨脱贫攻坚的经验启示。
C.一位作家到常州调研采风,吃住在农村,想表现如今的乡村振兴给苏南农村带来的新的变化。
D.《苍凉后土》的作者贺享雍,始终立足乡村、面向当下,书写乡村发展新现实,思考乡村发展新问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假如你是一位作家,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4分)
二、 文学类阅读-双文本(18分)
文本一:
渔村的炊烟 简梅
我的故乡在东南沿海的一个渔村。小时候,最喜欢和伙伴们爬到村后的山上,眺望鳞次栉比的房屋冒出的袅袅炊烟。那欢快、朴素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徐徐而出,飘舞如轻纱,斜飞似绸带……它们与千变万化的云朵相互映衬,最终消失在海天远处。
早晨、中午、晚上的炊烟各有不同。清晨时,海天还未醒来,零星的炊烟从斑斑青瓦间现出身姿,村巷中时近时远的鸡鸣声衬得清晨更加宁静。闽江入海口飘来的薄雾,仿佛为炊烟铺了一层底色。炊烟中,可见影影绰绰的人影,偶尔传来呼儿唤女、嘱咐添衣的声音,以及渔民收拾渔具窸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