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230字。

  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都展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其中二十四节气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是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望日即每月十五,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中国人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反映了中国人思维与记忆的方式,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人们在许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例如,“正月正”大年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日),“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等。
  (取自仲富兰相关文章,有删改)
  材料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自此,大地开始变得有声有色。唐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必不可少的是一些民俗活动。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有的地方还会出门擂鼓,因为鼓声与雷声很相似,这也是对“祭雷神”的一种呼应,核心意义还是祈求吉祥。在浙江宁波,农户在这天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的仪式。此外,各地也有“炒虫”习俗,比如陕西人炒黄豆,广西的瑶家炒玉米,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取的皆是“炒虫”“驱虫”之意,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如今,农耕方式的改变,节气基本名存实亡,将来节气很可能会变为文化遗产存于书面记载之中。
  (取材于“惊蛰”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我国传统节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的构成中至关重要,体现出在农耕文明中生产与劳作的重要性。
  C.中秋节、元宵节是与月亮有关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定在望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
  D.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数字相叠,读起来顺口,便于人们思维与记忆。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惊蛰”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它和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谷雨同属春天节气。
  B.“惊蛰”为每年阳历的3月5日或6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的“二月节”是指农历,二者在时间上并不矛盾。
  C.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为此创作了很多谚语和诗歌,这些创作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D.“惊蛰”之日,各地的民俗活动,无论是“祭雷神”,还是“炒虫”,都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灭虫除害的美好愿望。
  3.“惊蛰”闻雷,有喜有忧,下列谚语表达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B.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C.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D.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赤壁赋》中写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七月既望”,点明苏轼游赤壁是在农历七月十六日。
  B.“朔望晦”,指月相。“望”指每月十五,《登泰山记》里有“戊申晦”句,解释“晦”指每月最后一天,那“朔”当指每月第一天。
  C.举办民俗活动是理解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形式,但像“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等做法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坚决要制止。
  D.如今,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还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观念,因此,不管农耕方式如何改变,文化还是要传承。
  5.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能丢,作为传承者,请任选一个节日(惊蛰节气除外),谈谈你对该节日的理解与传承。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