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00字。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运河文化的特质是什么?日前有“生生不息”说、“融合”说;亦有包容性、统一性、扩散性、开放性、
  凝聚性等解释,不一而足。以上见解在文化功能论、文化象征论的框架中展开,既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大运河文
  化内涵认识角度、学术立场、学科背景及认知层次的差异,也说明大运河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及跨学科等特
  点。“千年运河、沟通南北”是大运河区别于长城、黄河的重要特点,在“千年”与“南北”所建立的时空之
  中,运河“沟通”的功能最为显著。当下,大运河既是国家文化符号,又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成为一种文化
  标签。兼具运输功能、生活场域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河
  流,还是一种“利器明德,以厚民性”的文化。
  “联通”是运河人工开挖并利用自然河道联江达海以通四域的功能。封山浚川、连接江河湖海是中国传統
  “天下观”和帝王交通天下的文化理想。自春秋以来,各级各类政权所不断进行的开凿运河的实践,正体现了
  对这一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大运河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
  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部分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保证了
  国家统一和安全。“流通”是运河因联通而带来的物流与信息传播,以及进而形成的社会流动。漕运是运河最
  重要的流通功能。所谓“漕”者,与车运相对,“车运谷曰转,水运谷曰漕”。与浙东运河相连的“海上丝绸
  之路”在南宋逐渐取代了汉唐以来的“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新的世界范围内的物资流通渠道。明代中后期
  的大运河已成为一个磁场,吸附着各层次人群作南北流动。人们利用大运河所提供的交通和通信之便打开了地
  方间的经济联系。“变通”指运河本体、漕运制度“穷”则变、变则通的进程及其所折射出的技术更新与观念
  变革。运河的“变通”.政治层面上终以“利漕运”为目的.社会层面上则以“益平衡”为结果,同时变通本身又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运河的畅通既蕴含着古人人定胜天、物尽其用的积极态度,其间也有一定程度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融通”是河流流动所带来的流经区域文化融合的态势。大运河作为人口迁徙、信息传播、物资流通的载体,使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叠加并彼此渗透,促使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形成日渐密切的融合。融通,并非指运河将区域文化融为一体,而是指其形成了“一气周流”的态势。融合并非各种元素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就会形成新的变量,而是指多元文化及运河之间融合自洽的状态。
  当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背景之下,“通”依然是大运河文化的逻辑起
  点和核心特点,它所演化出的联通、流通、变通及融通的功能虽已部分发生变化,但其精神的核心要义依然可
  以贯通古今,万物流通带来的不仅是“扁平世界”的趋势,还有世界文明的互鉴。大运河文化以其“通”达之
  力,继续形塑着中华文化,推动着社会发展。
  (摘编自吴欣《大运河的文化特质》)
  材料二:
  早在五帝时期,中国就开始了河道的治理与疏通工程。河道的治理与疏通,可以预防洪水的泛滥,也为水
  陆交通和灌溉提供了便利。春秋开始,漕运的功用逐渐显现,对古代政权的巩固、军事的胜利起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隋唐以降,漕运作用更加重要,甚至成为维系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命脉。
  运河与漕运是与古代社会各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古代的都城选址、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等都有重要
  影响,而新的政治中心的建立反过来也会影响运河和漕运的发展。元代以后,为了保障大都的物质供应,改变
  了隋唐以来南北大运河的具体线路,变曲为直,修建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元大都的繁荣。并且随着大运河线路的开通,又有一批新的运河城市兴起与繁盛。而运河的开通与漕运的发展又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尤其是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方铭《运河、漕运与古代中国》《光明日报》2022年12月12日14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运河本身的复杂性、跨学科等特点导致了学者认知上的差异,正是对运河文化特质认识上多元化的体现。
  B.从“联通”的特性与价值角度来说,大运河拉近了中国南北距离,有利于形成稳定与平衡的国家战略格局。
  C.“融通”是大运河所流经众多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不是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多元文化及运河间的融合。
  D.元代以后,朝廷调整了隋唐以来的大运河流经路线,修建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为了解决大都物资供应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以大运河为例,主要阐述了其在交通、灌溉以及经济、政治中的特殊作用。
  B.大运河成了文化符号和文化标签,这是在“千年”与“南北”建立的时空中构建起来的。
  C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有利于世界范围的物资流通,并具有强烈的磁场效应。
  D.从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的层面来说,运河的“变通”功能体现出政治和社会层面的考量。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大运河“融通”功能的一项是(3分)
  A.东南郡邑,无水不通;天下货利,舟楫居多。
  B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
  C.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
  D.驾船人皆大笠子、宽袖衫、芒屦,如吴、楚之制。
  4.结合材料二,简要梳理运河、漕运与古代中国的关系。(4分)
  5.材料一认为运河是“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河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河东流去之李桥战斗  李准
  自从天亮参军跟随部队走后,李麦就留在黄泛区。宋敏和几个有病的老弱同志没有走。他们化装成老百姓,一直坚持在这茫茫无际的水荡子里。
  宋敏和李麦住在一起。两个人相依为命,就像亲母女一样共同生活着。在水荡里过日子是苦寂的,每天只
  看到日出日落,鸟去鸟还。她们不知道初一,也不知道十五。有时候哪一天过年也不知道。在这个环境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