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880字。

  绝密★启用前
  三晋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顶尖计划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公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的价值概括,首先就是突出大运河起源古老、规模巨大并随千百年来的环境变化而不断地适应环境。申遗工作首先回答的问题就是大运河的起源、变迁、沿革及其与环境变化对应关系。大运河的开凿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环境复杂、地质地貌多变,从古到今不断变化,且很多河段仍在使用。大运河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界对其价值的认识不够充分,甚至怀疑其是否具有文物身份。这说明长时期以来,人们对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大运河习以为常,仅把它当作一条普通的水路,甚至都没有把它认定为文物。大运河从没有身份到被认定为文物,继而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大遗址,直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历时将近三十年。要对几乎覆盖中国东南、长达三千多公里、历时两千五百多年、连接中国四大古都以及上百座历史城镇的大运河的遗产价值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估,就必须开展扎实的考古工作。
  大运河河道既是大运河遗产的本体,也是其主体。河道本体历经沧桑,在历史上变迁频繁。各朝代的运河的范围、起止点、关键地点的改道、重要节点的工程遗存等要素中,有相当一部分很难具体落实。这涉及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真实性问题,而解决此问题必须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传统考古学的方法固然可以在具体的点或小范围的区域内中发挥作用,而面对大空间和长时段的大运河则必须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在大运河申遗之后,亦即大运河后申遗时代,考古工作将在大运河的保护、遗产利用、文化带建设、中华文明标志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更为重要的就是对大运河城市及大运河文化作出更加系统、鲜活的考古解读。
  大运河不仅是技术的集成,也是文化的集成,是一条文化线路。作为线型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其孕育的大运河文化深刻影响了沿线数十座城市的发展。隋唐以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滑运,设置清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分别掌管运河滑运管理和运河水利管理。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因漕运而繁荣,所谓运河城市,即指应运而生的运河遗产特别丰富的运河节点城市,也是在区域文明中发挥特别重要作用的城市。对这类城市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应该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不是各个遗产点的简单叠加。这一类运河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考古遗址公园,可以持续地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梳理城市文脉,解读城市的发展与兴衰。
  镇江是长江和大运河的"江河交汇"处,是长江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城市,但迄今为止镇江没有一处运河遗产点,与长江对岸的扬州形成鲜明的对照。2009—2010年,镇江先后三次对运河遗产片区进行考古,后发现了元代石拱桥、宋代仓储、宋至清代古运河、宋代房址、明清时期京口驿等遗迹。
  (摘编自林留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读》)
  材料二:
  大运河文化是有关政治、经济等不同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其形成、演化的机理多种多样。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是指沿运河各自然水系、不同文化区、不同民族、不同社团、不同阶层在大运河文化系统的作用下,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扬弃融汇,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现象。大运河文化的表现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运河开凿历史悠久、环境复杂以及还有河段仍在使用等特点,让学界对其价值认识不充分并质疑其文物身份。
  B.大运河是一条文化线路,其文化影响了沿线城市发展,而当下对运河城市开展的考古工作能梳理城市文脉、解读其兴衰等。
  C.由自然水系和人工河道组成的网带状的大运河文化,使其流域范围中出现了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形成的不同文化区域。
  D.大运河文化的表现形式涉及治水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民俗文化等领域,以及运河
  的设施和建筑群落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因为开凿早、规模大,更是因为它能在漫长的历史
  发展中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适应环境。
  B.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学界对大运河文化做出系统的考古解读后,才能对大运河进行保护、遗产利用、建设文化带等。
  C.作为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的运河城市,镇江通过考古发现了其多处与运河相关的遗迹,体现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
  D.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同一问题的两面,即由跨流域通航导致的文化改变和由此产生的物质存在形态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大运河考古和研究方法的一项是(3分)
  A.对比历史文献和大运河现存遗址,明确大运河相关改道情况。
  B.在运河沿岸城市发现运河遗址,如河南商丘南关码头遗址等。
  C.运用遥感图像技术,发现大运河遗产中的古河道、古堤防等。
  D.修复大运河重要节点的工程遗存,疏浚大运河河道沉淀泥沙。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围绕“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读”这个话题行文的。(4分)答: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发展对大运河文化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次小小的审问
  【罗马尼亚】米•萨多维亚努
  一小时前,我们佩特列什蒂的村长就同书记官一起离开村公所了。像往常一样,他们在回家前,先拐进位于村子中心的酒店歇脚。在将要喝完第二壶酒的时候,有人来到窗下,用手指敲了三下玻璃。
  宾蒂列斯库书记官紧盯着窗子说,"是阿姆布鲁齐,我认出了他的扣子……"他朝窗外的人喊了一声,“进来,将军先生!进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