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510字。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和思想通常被人认为是对立的两种心理活动。文字所表现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其实情感和思想常互相影响,互相融会。除掉惊叹语和谐声语之外,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这道理在中国古代有刘彦和说得最透辟。《文心雕龙》的《熔裁》篇里有这几句话:“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
用现代话来说,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近代美学家克罗齐的看法恰与刘彦和的一致。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刘彦和所谓“事”),即借那个意象得以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我特别提出这一个中外不谋而合的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一般人所常忽略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原意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话说,自然需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这番话并非题外话。我们要了解情与辞的道理,必先了解这一点艺术与自然的道理。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你和我何尝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何尝不自觉平生经验有不少的诗和小说的材料?但是诗在哪里?小说在哪里?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摘编自朱光潜《情与辞》)
材料二:
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而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就是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和梦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会表现出一些心灵上的感触。
B. 文字所表现出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二者泾渭分明,无法将它们混为一谈。
C. 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新征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 作家应自觉地投入到时代的创作中,使中国革命文艺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创作,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作家只有经过“思”的过程,才能将内心情感创作成优秀的文学作品。
C. 艺术与自然之所以对立,是因为艺术需要人匠心创造,而自然不需要。
D. 作家只要在创作时将本有的情感自然流露,就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处在象牙塔中的作家常常忽视现实社会,将自己的理想置于完美的想象之中,超脱现实,寻找心中的净土。
B. 现实主义作家常常细致入微地洞察时代,在自己的作品中冷静地描绘社会现实,客观地再现当时真实的生活。
C. 鲁迅在风云紧急的时代里关注悲惨现实,写下《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以鼓舞国人觉醒奋起。
D. 周立波以家乡益阳清溪村为蓝本,十年的时间里,深入感受家乡的变化,怀着对时代的激情创作了《山乡巨变》。
4. 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请分析夏衍在创作《包身工》时,是如何做到“既像翱翔的鹰,又像扎根土地的树”?
5. 作家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字所表现出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二者泾渭分明,无法将它们混为一谈”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其实情感和思想常互相影响,互相融会”,“文字所表现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是一种错误认识。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