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420字。
2023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21分)
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合序轮回,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四季的划分,往往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
(一)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liào()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勃。立春日有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啖春饼、生菜,帖‘宜春’二字。”立春过后,人们喜欢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外出游玩,俗称探春、踏春,远足访胜是春游的主要方式。
1. 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沧()(2)liào()
2. 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二)立夏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在这时节,蝼蝈、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明人《遵生八笺》亦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下图为丰子恺绘立夏的画作。红红的樱桃,满满的豌豆,闻香飞来的蜻蜓,鲜活多姿,趣味盎然,引人遐想。
3.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孟夏(2)盎然
4. 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的相关提示,从以下句子中选出分别反映春季和夏季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东风软系桃花雨②红莲翘指蜻蜓吻③雁语无题桂就章④闻香转角梅方露
⑤碧水吟歌蛙鼓合⑥含笑迎春雪已红⑦菊香不散枫生色⑧西柳轻堆翡翠烟
(1)春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立秋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秋,甲骨文像长须长足的蟋蟀(如下图)。造字本义:天气转凉,蟋蟀出现的季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同时意味着降水、湿度等趋于减少或下降,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丰硕成熟。《尔雅》:“秋为收成。”《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
5. 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A. 关于四季的划分,往往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
B. 人们喜欢在春暖花开日子里外出游玩,俗称探春、踏春,远足访胜是春游的主要方式。
C. 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
D. 立秋同时意味着降水、湿度等趋于减少或下降,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丰硕成熟。
(四)立冬
唐代李白《立冬》有句:“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雪”成为古代咏冬诗文里常见的意象。毛泽东主席一生钟情漫天飞雪,其诗词中,有多首咏雪之作;柳宗元、白居易等古代文学大家的诗文中也常借雪抒情,赋予“雪”生命力和人的意识情感。
6.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与“雪”相关的内容。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毛泽东 《沁园春??雪》 互文,写寒冬雪景,气势磅礴,境界阔大。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浮游生物
张旭东
①浮游生物泛指水体中那些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很弱的生物。比如水母借助收缩伞状身躯移动,纤毛虫通过抖动纤毛而行。最小的浮游生物只有几微米,而最大的浮游生物要数水母,加上触须,最长可达40米。
②浮游生物基本上随波逐流,因而它们的分布主要受海流影响。这些生物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被称为浮游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捕食其他生物为生的则称为浮游动物。
③浮游生物有着非常阳光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大海中的“阳光使者”。一方面,它们将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