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题,约29090字。
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木心曾经用“文学的个体户”来调侃自己。这个词在当时意味着没有单位,没有归属,没有某种身份。想必木心对自己当时的处境有着深切的认识,他不属于国家权力的庙堂,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广场,又无法转向真正的民间,所以他是“文学的个体户”。于是用木心自己的话说:“礼失,求诸野;野失,求诸洋。”
木心,1927年出生于江南古镇乌镇的一户大户人家。在他的童年记忆中,一面是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一面是琳琅满目的中国古典文学,木心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成长的。初入社会的木心也曾像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积极热衷于社会政治活动,但是这种热情很快就消退了。或许是因为病,也或许是木心很快意识到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与他的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在这样的现实环境当中,木心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来安顿身心,支撑自己生存于这苦难的人间。
对于木心来说,只要有了艺术,人类可以抵挡世间的任何苦难。这样的自我表白在木心的文中比比皆是,随手摘录几句:“知与爱永成正比。知得越多,爱得越多。知是哲学,爱是艺术。艺术可以拯救人类。
少年时代“对人生的无知,形成对艺术理想的偏执”,当时的木心大概也想不到这种偏执最后会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撑,使他在荒芜的岁月中得以坚持。身陷囹圄时的自得其乐,年过半百后的异乡求学,背后都有着这种偏执在支撑着。若干年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木心在接受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言道,“一切崩溃殆尽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在绝望中求永生’。常见人驱使自己的‘少年’‘青年’归化于自己的‘老年’。我的‘老年’‘青年’却听命于我的‘少年’。”这种“求永生”的力量不是来源于治国平天下的庙堂理想,不是来源于启蒙的崇高使命感,恰恰是来源于少年时期形成的艺术理想。即使后来经历坎坷,漂泊海外,木心的内心是稳定的,从不至于如无根的浮萍般凄惶。
木心十三四岁开始写作,将近六十岁才看见自己的书印出来,他长期不能遭遇合适的、保留尊严的出版机缘,但他私下会把自己的诗和散文做成书的模样,封面、衬里、扉页,都弄得很精致。
木心喜欢以回忆的方式写小说,回忆使他得以从事件发生的时空中抽离出来,获得一种超然的、审视的眼光。他的小说常以第一人称叙述,事实上,小说里的那个“我”,不管是老人、青年还是小孩,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工程师,在这些小说里始终是作为一个事件旁观者在观察、记录、思考,表面上身份各不同,但都是木心,一个作为现实生活的局外人的木心。经由这样一个局外人的叙述,小说中的人物脱去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粗糙,但是新鲜热辣的种种情绪,这使得木心的小说显出一种漠然的精致。纵然有些涟漪,也是淡淡的,淡淡地喜悦、淡淡地惆怅、淡淡地好奇,矜持、收敛,像一个高高在上的贵族,世俗生活的悲喜只是他思索人生的材料,而引不起任何感同身受的情绪波动。
(摘编自甘宇慧《木心:文学的个体户》)
材料二:
木心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让他能看到人性黑暗与猥琐的一面,只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人性,而是更加勇敢地借助艺术来面对人性。木心对比人的各种尝试与选择,得出了“艺术优先”的结论,认为只有艺术可以拯救人性:“靠宗教,靠政治,都不能拯救人性,倒是只有文学和艺术”。
既然人生必须要做出选择,那就应该选择最有价值的。木心给出的最有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木心的身份是“文学个体户”,所以他不被国家权利的庙堂所接纳,也无法转向真正的民间,或是在知识分子的广场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B. 初入社会的木心也曾一度热心于参加社会活动,但是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与他的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的价值鸿沟,使他的热情很快就消退了。
C. 在木心看来,自魏晋之后,中国的艺术也退化到只有歌功颂德的简单功能,艺术的缺位,是造成现实社会理性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D. 木心认为人要亲近艺术,并对艺术救赎有信心,有耐心,只要个人积极主动地去拥抱艺术、接受艺术的熏陶,就会有“顿悟”的一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心追求的不是像左翼作家般对苦难进行呐喊,而是积极融入自然朴实的民间文学。
B. 木心的小说总体呈现“从现实世界逃开去,在审美世界中立足,然后回望”的特点。
C. 木心对艺术的救赎功能有着虔诚的信念,认为人应该能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
D. 艺术并非是阳春白雪,只属于天才的游戏,后天勤奋努力对于培养艺术感知很重要。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生活”。(木心《文学回忆录》)
B. “艺术要从心中寻找。你找不到,对不起,你的后天得下功夫——你前世不是艺术家,回忆不起来啊。”(木心《文学回忆录》)
C. “艺术、哲学、宗教,都是人类的自恋,都在适当保持距离时,才有美的可能、真的可能、善的可能。”(木心《文学回忆录》)
D. “最早 文学,即记录人类的骚乱,不安,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一中木心的哪些做法,践行了他在材料二中的观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果倒置,材料一原文“他不属于国家权力的庙堂,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广场,又无法转向真正的民间,所以他是‘文学的个体户’”。
B.“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与他的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的价值鸿沟,使他的热情很快就消退了”错,材料一“这种热情很快就消退了。或许是因为病,也或许是木心很快意识到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与他的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是一种或然表达,选项说法绝对。
D.“只要……就会有‘顿悟’的一天”说法绝对,材料二“只有这样地主动拥抱艺术,才会有‘顿悟’的一天”是说一种必要条件。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