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40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是重大体育赛事的门面,更是一件精致的艺术作品,获得了海内外的一致赞誉。它的成功,也为我们当下的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致力于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展现,活字印刷、太极八卦、千人击缶、夸父追日……大量的传统元素使人应接不暇。我们有着陈列家底的强烈欲望,努力向世界展现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则做了一次减法,主题更为凝练——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如何和其他成员会聚在世界海洋里,并发挥积极作用。学者曹卫东认为这种呈现方式的转变是一种“明喻”到“暗喻”的转变——从间接告诉世界“中国像什么”,到直接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什么”,向世界讲述“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由此,实现从展示“我”变为展示“我们”,展现“一起向未来”这样人类共同的奥林匹克情感。冬奥会开幕式讲述的依然是“中国故事”,这些故事不光“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的经验与情感”,也是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走向世界并发挥作用的故事。比如,                。
  这变化源于14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在世界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变化,展现了与时代变化的同频共振。时代不是背景板,历史不是几张旧照片,而是切实地改变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所以冬奥会开幕式特别注重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呈现。比如,           。呈现方式上也更能代表时代的发展。比如,           。
  当下一些文艺作品尽管也想要展现时代风貌,但对于“时代感”的呈现太过元素化,以为展现了几个标志性的时代场景就算捕捉到了时代的特殊风貌,其实并未能抓住时代的脉搏,没能真正反映时代所关注的价值。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重构自我、重构世界、重构知识的时代,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变化,所以观众越来越被具有“时代感”的作品所吸引,想从作品中找到自己来时的轨迹和前进的方向。冬奥会开幕式提供了一个示范,时代是生生不息的寻常生活,时代是给予每个努力者以机会,时代是科技改变生活,时代是不断消除隔膜增进了解。
  冬奥开幕式还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不断促使观众进行探寻。北京市退休警察邓小岚2004年就开始在马兰小学开展音乐教学,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办了四届马兰儿童音乐节。北京崇文小学原副校长付宝环,作为第一批下乡老校长来到阜平县石猴小学支教。他们的共同努力让来自贫困地区的马兰花合唱团登上冬奥的舞台,用天籁般的嗓音演唱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还有,            。这些“幕后故事”“背景线索”使得开幕式可以被反复观看。每一次观看都能带来新的发现,产生新的启迪。
  一些创作者经常抱怨观众被网络媒介熏染,胃口越来越刁钻、“太阳底下无新事”,却对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他们喜欢情节性强的故事,却对那些细水长流的日常缺乏耐心。其实人民的生活才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如何主动贴近平凡生活,耐心观察、充分积累,真正做到与人民在一起,从人民出发,是文艺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从2008年奥运会排山倒海般的中国形象展示,到2022年举重若轻的中国精神诉说,中国历经了14年的发展。我们的文艺创作也因为媒介发展,从精致化走向了碎片化。文艺对一个时代的发展至关重要,引领着时代风范。作为中国优秀团队打磨出来的精致文艺作品,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做到了民族特性与人类共性的统一,做到了时代与历史的融合,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积极参与的精神气质。这也使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变得更为具象,更易被世界所接受。它带给当下文艺创作的诸多启示,将深刻影响着未来艺术创作的走向。
  (摘编自霍艳《冬奥会开幕式带给当前文艺创作的启示》)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间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是什么”,而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式则是向世界讲述“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
  B.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讲述的是中国人独特的经验情感不断与世界遭遇、求同存异的故事,将重心从“中国”的故事转移为中国的“故事”。
  C. 北京冬奥开幕式是一场具有开放性结构的晚会,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主线内容,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套着更多的故事,吸引观众不断探寻。
  D.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广大观众越来越切身感受到了时代给予每个人生活的变化,比如上升的机会越来越多,科技改变了生活等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冬奥会开幕式讲述“故事”的侧重点变化,背后源于14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以及我们在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B. 文艺作品不能只是标榜个性小众,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只落到故事“新鲜”的层面,而应该创造性地去表达身边的故事。
  C. 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优秀的文艺作品去引领,当下的人民群众就会依靠短视频、非虚构作品,自己去描摹他们心中的这个时代精神。
  D. 两则材料中的 “我”、“我们”内涵不同。前者指的是中国文化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文化,后者指的是作家个人和所有中国人民。
  3. 文中画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论据,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用地屏展示300多张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场景照片
  ②“掉队的小鸽子”回归队伍,灵感源于彩排中的一次失误
  ③火炬点燃方式展现中国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努力
  ④山区孩子因为脱贫攻坚获得接触世界的机会
  A. ①④③② B. ③④①②
  C. ①②③④ D. ③④②①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 请结合材料,谈谈曹禺的剧作《雷雨》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间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是什么’”错误,原文是“中国像什么”,并不是“是什么”。
  C.“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主线内容”错误,根据原文“主题更为凝练——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可知有明显的主题。
  D.“比如上升的机会越来越多”错误,原文是“时代是给予每个努力者以机会”,没有提到“上升的机会越来越多”,属无中生有。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疯英雄
  赵广建
  那年头秋,天刚麻麻黑,她在三里外西善堡老舅家还没端稳饭碗,就听见自家村那方“咚咚咚”炮响。舅妈扯上她在村西的高粱地里钻了一宿。第二天没了炮响,自家村那方枪声又“嘟嘟”到了黑晌才没了动静。东邻的伍生说:“中央军一支队伍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