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60+3270+1660字。
限时训练01
一、挖空训练
《登泰山记》(节选)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句式)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二、默写训练
1.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2. 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
3. 在《登泰山记》中,“”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
4. 在《登泰山记》中,写泰山的高峻,先用“”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5. 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6. 在《登泰山记》中,“”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三、基础训练
1.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
限时训练02
(四省联考2023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
……
限时训练0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锦绣山河为名,非凡十年为证,我们完成了一段伟大的历史书写,中国交出了一份 ① 的时代答卷。《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领导人民创造的这些成就背后,蕴藏着多少运筹帷幄的胆识,包含着多少气贯长虹的行进,凝聚着多少 ② 的巨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一个 ③ 的十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时间前行, ④ ,十年弹指一挥间,新时代中国的每一瞬间都在创造奇迹、书写历史。在这段沉甸甸的历史中,不仅让一个历经沧桑的民族欢迎复兴的万道霞光,而且让一个走过百年的政党永葆青春活力。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下面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项工作必须我们一起完成。
B. 我们去干活,你要是没事,咱一块儿去。
C. 老师对学生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D. 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4.墓志铭可以是对墓主人一生业绩的概括,也可以表达墓主人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