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710字。
2022-2023学年(下)南阳六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爱智求是,天高地迥。海色澄清,静虑忧思。中国哲学智能创新是哲学的生命线,是哲学发展的动力源,是哲学繁荣的必由之径。中国哲学创新必须破除二蔽:
一是哲学在中国抑或中国的哲学。有一种说法宣称:中国原来没有哲学,哲学是西方输入的,故有说哲学在中国,不是原创的。这一说法显然有失偏颇。若哲学为爱智慧,是对智慧的追求,那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公元前800—200年的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印度哲学、希伯来哲学是各自发展进步的。中国先秦的儒、道、墨、兵、名各家,堪与古希腊哲学媲美。
二是从黑格尔到德里达,不少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黑格尔认为“东方的思想必须排除在哲学史之外”“这里找不到哲学知识”,因为这里没有意志的自由;而哲学是“理智的形而上学”,它与自由同在。中国的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开放的、包容的、自由的。春秋战国开始,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自由论辩,相互切磋。中华民族的爱智的和合生生道体与自由同在。因此,“这里没有意志的自由”只是西方哲学家的偏见、误解。
中国哲学的创新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其一,志存高远,学问思辨。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自觉,要有高尚的情怀、高远的志向,体认时代精神,以民族的形式、中国的风格、人民的话语,去求索人类性的话题,追究“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其二,入经典意蕴,构哲学新说。要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志向,能尽究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哲学意蕴。在体认时代精神、化解时代所普遍存在的冲突危机中,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唯变所适地构建新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智能创新地构建具有中国气魄、风格、神韵、话语的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新体系。
其三,创新在于妙悟,造辞在于妙语。其创新的内涵是以批判性的思维去对待人类生活,揭示生活中所蕴含的多种可能性;以怀疑性的思维去检讨古今中外各种理论前提,揭示理论前提的多种可能性,揭示为万世开太平的新意义、新理想。
其四,标新理于前人之表,领风骚于世人之先。要敢于为世人先,敢于勇立潮头。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凝聚,哲学思想总是以核心话题的方式体现特定时代的意义追寻和价值创造,并通过核心话题反复论辩、对话、切磋,梳理盘根错节的生命情结、建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所以核心话题的转变,是哲学创新的话语标志。
其五,关注世界前沿信息,行融突包容之方。哲学思想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合性,决定于哲学高远的理想性,而中国哲学就表达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极高明的理想追求。因此必须开放、包容人类的一切优秀理论思想,关注世界哲学前沿发展的信息。
上述实现中国哲学创新的五大话题,在哲学走向现实、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我中,有助于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忧思思维、理性维度、创新精神。如此,必须培育中国哲学的创新素质和品格,必须具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哲时、哲识、哲才和极高明而道中和的哲德、哲通。
哲时、哲识、哲德、哲才、哲通,是哲学创新应具备的素质和品格,它激发人的想象力、批判力、反思力和创造力,而冲破人类思想观念中的怠惰力、世俗力、守旧力、凝固力,使其阔步走在新理论、新思维、新范式、新体系的大道上。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哲学的创新论》)
材料二:
早在140多年前,恩格斯就深刻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上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今天,在基础科学研究酝酿着重大科学革命的“奇点”时刻,在“卡脖子”技术正构成中国道路之特殊困境的焦点时期,重温恩格斯的名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破除二蔽,清除创新道路上的遮蔽,有助于中国哲学出新知,创新学。
B.“包容”是哲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哲学思想的包容性决定了哲学的理想性。
C.把握好中国哲学创新的五大话题,是培育中国哲学创新的素质和品格的基础。
D.哲学思维具有的总体性、前瞻性、引领性功能,使其成为中国科学创新开拓的制高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哲学思维的重要性,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二明确了哲学思维与科技发展、创新驱动应自觉而系统地关联起来,这对当代中国
科技发展有重要意义。
C.科学家学会文明的辩证法,就能推动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永续发展。
D.在文明的视野中,小到个人生活方式,大到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都是最深层的哲学命题。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尔雅》云:“哲,智也。”《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
B.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哲学研究所,引发科技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C.汉唐时,儒、道、玄、佛相互论争,道教与佛教互辩互学,玄佛互鉴互用。
D.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哲学的特征。(4分)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哲学思维对科技发展的意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雷雨(节选)
曹 禺
(前情提示:鲁大海听说周萍要走,打了周萍。)
周 萍(柔和地)我们两次见面,都是我性子最坏的时候,叫你得着一个最坏的印象。鲁大海(轻蔑地)不用推托,你是个少爷,你心地混账!你们都是吃饭太容易,有劲儿不知道怎样使,就拿着穷人家的女儿开开心,完了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