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93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所谓推理是由“前提”与“结论”构成的,是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把这样的理由讲出来作为“结论”(论题)的“论据”,就构成通常所说的“论证”。如果用这样的“论证”去说服人,以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所谓“论辩”。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论辩术”研究会成为人类逻辑学说产生的温床。世所公认的逻辑学说三大源头——中国先秦名辩学说、古印度正理—因明学说和古希腊逻辑学说,都是在百家争鸣的“论辩时代”产生与发展的。
  古希腊论辩术之集大成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的《论辩篇》(包括《辩谬篇》,逻辑史家公认《辩谬篇》实为《论辩篇》的最后一章),与我国先秦后期墨家的《墨经》(又称《墨辩》)、古印度《正理经》一样,涉及论辩术的方方面面。尽管论辩的目的在于“争胜”,但是三部古代经典都不约而同地阐明,要展开“良性”论辩,就要求在论辩中“尊重(合理的)论证”,即要求论辩者不仅要就论证中的论据(前提)达成共识,而且要就论据是否能够推出论题(结论)达成共识;论辩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但是合理的良性论辩必须将“情”与“理”区别开来,要将“修辞术”与“论证术”区别开来;良性的论辩应能识别并反驳论证中各种“推不出”的谬误,并拒斥自觉地利用这些谬误的“诡辩术”。这样,就把区分合理论证与不合理论证的研究从论辩术中突出出来,从而把从论据(前提)是否能够“推出”论题(结论)的研究突出出来,这就形成了系统反思人类“推理理论”的逻辑学说的三大源头。在《辩谬篇》中,亚里士多德对此有明确的说明:我们的目的是要发现一种能力,即从所存在的被广泛认可的前提出发,对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因为这就是辩论论证本身以及检验论证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说要“发现”推理能力,并不是说在他之前人们不知道自己“会推理”,而是说在他的视域范围内,在他之前并没有对区分正确推理和谬误性推理的“推理理论”展开系统研究。就《论辩篇》来说,其对推理理论探讨的总体水平并不高于《墨经》和《正理经》。《墨经》对“以说出故”的系统探讨,《正理经》对宗(论题)、因(理由)、喻(例证)、合(运用)、结(结论)的系统研究,都已形成“推理理论”的整体性思想。但是,后两者和《论辩篇》一样,都未能把其中的“逻辑学说”与“论辩术”“修辞术”“认识论”等方面的因素明确区别开来,而是使之相互缠绕在一起。而亚里士多德却“在长时期里,费尽心机在进行着尝试性的研究”,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将推理中的“思想形式”因素与“思想内容”因素明确区分开来,创立了以“推理式”研究为核心对象的“形式逻辑”学说。这集中体现在《工具论》的《前分析篇》之中。
  (节选自王习胜、张建军《走近“逻先生”——逻辑、社会与人生》)
  材料二:
  黑格尔说:“使思维形式从质料中解脱出来,提出这些共相本身,并且使其成为考察的对象,像柏拉图,尤其是像以后亚里士多德所做的那样,这首先应被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这是认识共相的开端。”同样我们可以说,墨家在《墨经》中对思维的形式、规律和范畴的研究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
  中国的逻辑学家缺乏如古希腊学者那样的优越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贵义》篇虽载墨翟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所以要挤时间多读书。但他也是“量腹而食,度身
  1. 关于两则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都有百家争鸣的“论辩时代”,分别产生了名辩学说、正理—因明学说和逻辑学说,它们构成了逻辑学说三大源头。
  B. 合理的良性论辩要将“修辞术”与“论证术”区别开来,论辩时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也要讲究“以情动人”。
  C. 《论辩篇》对推理理论探讨的总体水平是低于或者等于《墨经》和《正理经》的,后两者都已形成“推理理论”的整体性思想,将推理中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区分。
  D. 墨家逻辑与实际政治的治乱和利害联系较密,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因此这不得不被认为是中国逻辑学的缺点。
  2. 关于中国墨家逻辑与其他逻辑的比较,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经》没有将推理中的“思想形式”因素与“思想内容”因素明确区分开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更为关键。
  B. 墨家在《墨经》中对思维的形式、规律和范畴的研究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这和亚里士多德类似。
  C. 墨家逻辑在理论的深度上比亚里士多德逻辑逊色,在思维形式上也有缺憾,这与墨者缺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有关。
  D. 中国和印度不像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以纯粹求知的兴趣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直至今日,他们有的被实践的目标限制,有的被宗教束缚了。
  3. 以下哪一项不能作为墨学兴盛 证据?(   )
  A. 墨者有巨子腹醇,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吕氏春秋•去私》
  B. 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盐铁论•晁错》
  C. 《墨经》殆世界最古名学书之一也。——《墨经校释》
  D.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合理的良性论辩要将‘修辞术’与‘论证术’区别开来”错误,原文为“论辩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但是合理的良性论辩必须将‘情’与‘理’区别开来”;
  C.“后两者……将推理中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区分”错误,《墨经》《正理经》和《论辩篇》一样,“都未能把其中的‘逻辑学说’与‘论辩术’‘修辞术’‘认识论’等方面的因素明确区别开来,而是使之相互缠绕在一起”;
  D.“因此这不得不被认为是中国逻辑学的缺点”错误,原文是“墨家逻辑与实际政治的治乱和利害联系较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毋宁是中国逻辑学的缺点”,该选项将“从一定意义上说”替换成“因此”,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