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7110字。

  河南省新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严肃文学(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有时也替换为精英文学或者纯文学、雅文学)的“图地自萌”被提出来讨论。2021年4月“文学脱口秀”决赛在上海作家书店登场,出圈依然是主办方的诉求和媒体报道的主题词。这一两年,文学活动往往都以调动大众传媒、做出圈作为成功与否的指标。与此同时,文学出圈和破圈也被文学批评从业者作为议题频繁地提出来讨论。
  当下文学的出圈和破圈,与其说是为严肃文学的审美探索开辟新路,不如说可以折现的争夺发表空间、读者和市场份额。说得更具体一点,五四新文学传统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能力收编中国文学的很多板块,在读者拥有量更是没有优势可言,网络文学是这些板块中的挟资本而雄者。网络文学直正改变了汉语文学创作和国民阅读的路线图,甚至纸媒的存在意义也遭遇到挑战。因为类似豆瓣阅读这样的网络平台,已经集成了传统严肃文学发表和出版的所有功能。
  作为严肃文学栖身之所的报刊和图书,尤其是文学期刊,它们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媒,其最大的存在理由可能只是一部分国民的阅读习惯而已。可以观察网络文学发展史,虽然纸媒出版在网络文学发展的某个阶段是其获益的重要来源,但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并不以纸媒出版作为终端,它会优先选择获利更丰的影视、网络剧、游戏、动漫等。事实上,也应该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纸媒文学期刊及其文学圈,无论是发表、评奖,还是选本和排榜,都尝试过从网络引流“入圈”视作开放的标签。但更多的文本是传统文络的移民,几乎没有一家文学期刊真正意义上出圈。
  20世纪80年代我们定义为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和文学期刊的繁荣,部分原因是它们承担了大众传媒的功能,部分原因是由于国民文学审美生活的匮乏。在今天的传媒形势和审美生活背景下,回到常态的文学期刊及我们假想的文学圈,只是大文学版图的一部分。因此,比出圈和破圈更重要的是,这个圈有没有对标它标榜的文学理想的自我创造和更新的活力。是自新,而不是自萌。
  可以检讨的是,不能将今天中国文学基本生态都归因于资本和数码技术。拥有最多读者,被资本定义的网络文学,固然承担了国民日常娱乐生活,但我们是不是应该追问,网络文学的思想和审美贡献有多少?事实上,中国新文学从一开始的设定就不是规模化的出圈,而是承担着国民的思想和审美启蒙的渐进式的文学革命。因此,新文学意义上的个人化书写带来了新文学的审美自立和自律,但同时也带来它与生俱来的局限。它只能是少数人的文学事业。但这少数人的文学事业,如果关乎国民的审美和精神,当然需要出圈和破圈。不过,心知肚明的是,今天假想的文学出圈和破圈其实只是希望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文学读者。
  缘此,姑且承认我们假想的严肃文学圈代表着国民审美的金字塔。如果没有圈内自身冒犯性和革命性的审美涤新,那么,出了这样一个文学圈,并不能输送创造性的思想和审美,那么,出圈不过是一个自我想象的幻觉而已。因此,出圈和破圈,首先要做的不是虚造文学繁荣的幻象,而是汲取、拿来和学习,是面向世界敞开自己,是去重建文学和公共生活的关系,是持续有力的审美拓殖。
  (摘编自何平《文学出圈:怎样的一个圈?出了做什么?》)
  材料二:
  青年文学如何“破圈”,作为一个文学向新媒介转轨过程中的身体力行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的创作和研究历程,有以下四点心得:
  第一,需有向大众表达的意愿。青年写作者首先要有这个意愿,想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关于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的“圈地自萌”“出圈与破圈”现象被频繁地提出来讨论,“出圈”成为一种追求。
  B. 20世纪80年代国民文学审美生活匮乏,文学和文学期刊因承担了大众传媒的功能而繁荣,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文学的黄金时代。
  C. 如果青年写作者有对大众表达的意愿,便有可能激发创作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意愿,更多的情况下很难创作出面向大众的作品。
  D. 创作者光靠艺术直觉和审美感觉并不能适应大众视角,因而要培养对话大众的能力,进而能在对话大众和自我表达间灵活转换。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比传统的严肃文络文学借助数字技术,提供的阅读路径更为广泛,也拥有更多的资本优势。
  B. 新文学意义上的个人化书写是少数人的文学事业,其自身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可能影响国民的审美和精神。
  C. 青年文学的“破圈”要在适应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传播的有效性,不能一味地以低姿态去取媚于大众。
  D. 文学破圈是一个历时行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以嵌入大众文化生产消费体制为目的而具有了很多的可能。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文学自新能力”观点的一项是(   )
  A. 2020年4月,在某直播间,麦家的3万册《人生海海》5秒售罄。这次带货的胜利被描述为文学的胜利。
  B. 青年小说家三三接受采访时说:“近几年,有一个怪异的现象。一个作者的书如果卖得好,我们就说他'出圈了’”。
  C. 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逃亡日本,接触 西方思想使其就中国问题打开了全新的视角,这也使其初步孕育出了新民思想。
  D. 《中华文学选刊》改版,介入文学现场的“聚焦”,延展文学代际的“锋锐”,都是有创见且澎湃着激情的出圈。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破圈的相关问题,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学和文学期刊因承担了大众传媒的功能而繁荣”以偏概全,材料一是说“文学和文学期刊的繁荣,部分原因是它们承担了大众传媒的功能,部分原因是由于国民文学审美生活的匮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一过程因以嵌入大众文化生产消费体制为目的而具有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一曼在沈阳
  王梅芳
  1932年2月,共产党员李坤泰以《申报》记者的身份,从上海来到沈阳做地下工作,并首次使用“赵一曼”这个名字。
  赵一曼来沈阳后住在北市场的浩然里胡同,这个巧合让我心中一惊:赵一曼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不就正是浩然之气的标志吗?
  赵一曼之所以被安排在北市场居住,是因为中共满洲省委设在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