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250字。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巳时9:00-11:00以乐会友
  据史料记载,南宋最热闹时整个西湖有五百多条船,热闹非凡。如今,现代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再游西湖,别有感触。
  山中避雨
  丰子恺
  ①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②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A】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③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④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B】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⑤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 小文阅读上文,发现对比特征明显,以此为线索作如下整理笔记。请帮小文完善笔记并解答疑惑。
  阅读笔记
  事件 ①    借琴回店 ③    互相道别
  对比一:心情 一点欣喜 ②    温暖、有趣味 ④   
  对比二:乐器 /
  对比三:村庄氛围 苦雨的荒村 热闹的村庄    ?    村庄
  阅读困惑:“乐以教和”是什么意思?
  2. 对比文章【A】【B】两处划线句中的“趣味”,探究“我”的不同心境。
  【对比二:乐器】
  3. 文章第5段通过多处对比写胡琴,请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比三:村庄氛围】
  ◎解答困惑
  4. 根据以上探究,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解答小文的阅读困惑。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午时11:00-13:00抚乐休闲
  午休的闲暇时光,南宋人会做点什么呢?享受美妙的音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音乐坦荡超逸,文人雅士喜欢借它抒发情感、寄托理想。
  ◎乐??序言撰写
  5. 同学们搜集了“乐”的汉字演变历史,并为诗乐册子撰写序言,请你参与讨论。
  音乐
  不可视、不可(chù)______
  来无影、去无踪
  方生即逝、无从寻觅
  声震百里、音(màn)______山谷
  低回婉转、如怨如慕
  ◎诗??专题探究
  根据要求答题。
  “诗词中的乐器”探究记录单
  鼓类
  ①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第》)
  ②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点评一:读诗应想象。
  发挥想象,调动听觉,鼓的声响不同,渲染了不同的诗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