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750字。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林庚曾在《唐诗综论》中指 出: “诗歌语言诗化的过程,不止是语言的精炼灵活而已,更重要的是形象性的丰富。展开对 形象的捕捉,活跃诗人们的形象思维,最广阔的天地便是大自然的景物,这就是大自然的对象 化。”这里的大自然应属于广义的自然,即人的生活环境,因为唐诗中不仅仅有山水湖海、花 木禽兽,更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宅院庭房,这些建筑描写同样是当时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写照。
“径”作为生活居处组成部分,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径”的本义是小路,径的 形态特征是窄与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径”频繁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如“花径不曾缘客扫” “野径云俱黑”“万径人踪灭”“竹径通幽处”等。再如“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谢灵 运《游南亭诗》)、“紫荷渐曲池,皋兰覆径路”(江淹《池上酬刘记室》)。从形式上说“被 径”与“发池”相对,“曲池”与“径路”相对;从内容上说“兰”与“径”共同构成幽雅之 境。可见, “径”已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小路而具有了审美性。
为了使“径”意象的形成脉络清楚化,采用列表方式,梳理了六朝诗歌(表1,以逐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收诗歌为依据)和唐代诗歌中“径”的用法。
表1六朝诗歌中“径”的用法
分类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数
形 态 、 情态
曲径
1
斜径
1
荒径
5
野径
4
修径
1
幽人径
1
植物 搭配 花径 3 兰径 3 竹径 2 松径 2 草径 1 萝径 1
时 间 、 气候
朝径
1
昔径
1
云径
1
其他 三径 8 蹊径 6 邪径 4 石径 2 迷径 2 平原径 1
行径 2 酒径 1 异径 1 涂径 1
表2唐代诗歌中“径”的用法
分类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
数 语汇 次
数
形态、情 态 曲径 5 斜径 4 仄径 2 狭径 1 微径 13 蛇径 1
野径 36 荒径 16 幽径 56 逸径 1 闲径 1 香径 31
植物搭 配 竹径 60 松径 35 苔径 28 草径 2
0 樵径 16 兰径 15
萝径 14 李径 10 药径 6 菊径 2 芳径 9 芝径 1
时间、气 候 春径 5 秋径 5 晚径 2 朝径 2
烟径 5 云径 4 雪径 4 霞径 3 风径 1 雨径 3
其他 三径 93 元亮
径 1 岩径 6 迷径 5 虚斋
径 1 虎溪 径
石径 38 开径 7 扫径 11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云
山’ ‘宫云’等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个物象。”诗人 们将两个普通的物象结合起来,并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其间,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普通的意象。同 样,“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化”就是将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从而丰富诗歌的形象性。
B. “径”是人们生活居处的常见物象,也是诗歌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含义丰富。
C. “三径”在唐诗中最初指宅中的小路,后与隐逸关联,被认为是隐士的家园。
D. “竹径”成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经过了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中既有山水湖海、花木禽兽,也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宅院庭房,这充分说明诗歌的 取材并不只限于自然界。
B.诗歌中出现了“幽径”“野径”等大量与“径”相关的意象,可见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 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C.由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影响深远,以至后世出现了“元亮径”等意象,并有人认为 “三径”一典出自该文。
D.物象“诗化”和意象“实化”的转换使得诗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阅读诗歌时 需要对此有充分认识。
3.根据表格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两个表格的比照可以探究“径”这一意象的形成脉络。
B. “径”意象在六朝时期已初步形成,意象类型也较为丰富。
C.唐诗中“径”意象的语汇数和使用量,远远超过六朝时期。
D.唐诗中的“径”已经完成诗意化,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4.实现物象的“诗化”和意象的“实化”的关键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分别概括。(4分)
5.这是一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作者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对你有哪些启发?请结合文本材料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满师
陆涛声
民国后期,江南毗陵城南门外有条“木匠街”,有一里多长,两边开满木匠铺。木匠铺多, 不光是因为砌房造屋人家增多,还因为城郊民间手工纺织业兴起,要制作纺纱织布的木绞机, 活儿越来越多。
木匠铺既做木器卖还帮人来料加工,也外出包工建房造屋,每家都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