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980字。

  2022-202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6分)(1)海日生残夜,     。《次北固山下》
  (2)     ,百草丰茂。《观沧海》
  (3)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词》
  (4)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     ,     ”两句,想象回家团聚后的情景,把眼前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
  2.(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入夜,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夜深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淅,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泉水绕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到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1)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清淅”,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2)“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①浑浊。②糊涂,不明事理。③全,满”等义项。文中“浑然一片”的“浑”应选的义项是      (只填序号)。
  (3)写出“万籁俱寂”的两个近义词       、     。
  (4)下面句中“这”指代什么?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到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5)文中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3.(4分)绍兴兰亭景区有一副楹联,上联为:雅集鸿文传百代,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它的下联。(  )
  A.至乐无声唯孝悌 B.流觞韵事足千秋
  C.来听渔鼓唱前朝 D.愿无忘名士风流
  二、阅读(45分)
  4.(10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文出自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       
  ③尊君在不?     
  ④元方入门不顾     
  (3)翻译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各是怎样的人?
  元方:     
  友人:     
  (5)本文给了你哪些启示?
  5.(5分)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
  这两首词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意象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组合,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意象之美】:     
  【色彩之妙】:作者用“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交杂相错,使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
  6.(25分)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浪漫的母亲
  张亚凌
  ①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
  ②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凌娃,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歪着脖子仰着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我说啥她就切成啥样的。父亲总责怪母亲,说大人没大人样,你就跟着娃贪玩吧,吃一顿饭都吃得乱七八糟。
  ③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了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
  ④用糜子面玉米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更民主。只要我们兄妹没事,就可以趴到案板上参与。洗干净的各种豆子就放在旁边,馍馍的形样随便捏,可以在里面放进自己喜欢的豆子。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馍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的。
  ⑤已经说好了,我们就没有抱怨地吃着其实并不喜欢吃的各种馍馍。不过就因为有几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