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630字。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
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稳稳地立在天问一号着陆器上,打开太阳能帆板,升起摄像头,2021年5月15日视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的第一次工作。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粝,一层微微泛红的土黄色浮沙仿佛覆益了一切,只有直面着陆器强劲喷流的地方露出了些许黑色,此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四周。调高摄像头角度,四下环顾,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缓区域,正如地球上科学家预测的一样,降落点位于火星上最大的平原—-乌托邦平原。等等,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是山峰吗?祝融号尽职尽责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彼时它并不知道,在不到一年之后,自己拍摄到的这两座“山丘”将会获得两个中国名字——“窑店”穹丘与“天柱山”环形坑。
②如果这样描述天问一号着陆器的着陆区和祝融号火星车的巡视区——天问一号在“天柱山”南侧着陆后,祝融号向着“马集”方向开始移动探察,在它西南约15公里处是“周庄”,在它东南约10公里处是“杨柳青”,约20公里处则是“漠河”……你是否会一头雾水,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上去了?没错,现在几千万公里外的火星上也有了“中国地标”。火星上的地名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会用我国的这些地名在火星上命名?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③正如在地球上我们通过卫星遥感看到的平原,在卫星降低高度、提高拍摄精度后,也会发现它并非完全平坦,有隐隐的起伏、零散的山脉丘陵散布其间,而置身其中后更可能发现局部地形颇为复杂崎岖一样,火星的平原上也隐藏着许多未知的细节。
④为了便于祝融号未来巡视路线的规划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也为了纪念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l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提出了对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地理实体(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空间位置、共同属性的独立自然或人工地物,如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城市等)命名的申请。2022年3月9日,IAU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正式批准了22个天问一号着陆区及附近的地理实体命名,这是我国首次自主对火星地理实体的命名。
⑤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从望远镜开始的,随着望远镜性能的不断提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尽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从而奠定了火星地理实体命名的基础。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照率特征”是火星上的大片明暗区域,是火星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
B.“地理实体”是具有实际空间位置的地物,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都属于地理实体。
C.“IAU命名框架”是一个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命名体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各国的申请。
D.“就近原则”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火星上各种地理实体的命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火星地理实体的拟命名不符合IAU命名原则的一项是(3分)
A.阿西莫夫坑——美国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其作品被誉为“科幻圣经”,有对火星的精彩描摹。
B.临淄坑——“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其都城临淄三千多年前人口就超过了30万。
C.松花江谷——以我国河流命名的“松花江谷”在火星上是一条长340公里左右的小谷。
D.文家市方山——沿用附近的文家市环形坑命名,它旁边的小丘,命名为文家市穹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火星地形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对环形坑和谷的命名均取决于其规模的大小。
B.最初的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命名之基。
C.中国命名火星22个地理实体的一个主题以及两条主线,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
D.中国对此次22个地理实体的命名,既完全符合IAU命名框架原则,又富有中国文化底蕴。
4.作为科普文,请分析文章开头两段是如何做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4分)
5.文章对IAU原则性命名框架的说明根有特点,请结合⑤一⑧段具体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张洁
在林区长大的孩子,怎能不爱森林?
森林啊,森林,它是伐木工人的儿子孙长宁的乐园: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
突然,他听见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它既不像鸟儿的啼鸣缭绕,也不像敲打着绿叶的一阵急雨;它既不像远处隐隐约约的伐木工人那拖长了的呼声,也不像风儿掀起的林涛。可是它又像这许许多多的、他自小就那么熟悉的、大森林里的一切声响。朦胧而含混,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