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640字。
考试时间:2023年4月20日上午
2023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轴心时代,希腊和中国等一些文明古国就开始奠定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及自我反思
的普遍框架,每种文化传统在道德价值判断领域也呈现出某种相似性。其中,最为经典的案
例就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曾用“中庸”来界定德性。
“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却被孔子视为德性的试金石。《论语》对“中庸”
未展开系统性的说明,只提醒人们“中庸”涉及了“性与天道”“过犹不及”“忠恕”等诸多方面
的内容。经过长期积淀后,儒家学者才凭借《中庸》向人们阐释了“中庸”的思想意蕴。
首先,《中庸》强调,孔子及先秦儒家所谓的“中庸”肇始于某种特殊的人性理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一切生命的源泉,“天”与其所生成的万物有相同的本质。遵循从“天”那里获得的“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也就成为“道”,即评价人们情感、行为的根本尺度。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道”尽管广大、精微,其实质又与“庸言”“庸行”相融合。
其次,《中庸》试图把“中庸”演绎为成就德性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君子应该懂得“慎独”
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对“性与天道”的敬畏,君子才会深刻省察其“独”,即自己的动机。或者
说,“慎独”就是要把“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主宰生理欲望作为动机。另一方面,合乎“性与
天道”的君子可以达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认为,
喜怒哀乐源于人的生理欲望,并且有可能使得“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偏离正确的道路。因
此,人们只有借助“慎独”才能处于“中”的状态,也就是以正确的方式运用“性”或人之为人的
本质。在此基础上,“和”则是实现“中”的结果,具有契合事物的本性及和谐共生的意思。
与孔子及先秦儒家非常相似,亚里士多德同样以自己的人性论作为逻辑起点,由此推论
出了“中庸”的基本形式:“在感情和实践中过度与不及都是错误,适度则是成功并受人称
赞。”“中庸”寻求的适度不仅有别于,而且必须限定在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境之中。也就是说,
“中庸”不是表示在人类生活之外、算术数列的中间,而是对应于人们正确地运用理性的方
式。如果只是停滞在逻辑论证的层面,那么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就很难被用来指导道德实践。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介于过与不及的“内在中庸”,另一
种是定位于各种情感与行为之中的“外在中庸”。与之相应,《中庸》将孔子分析德性的思想
概括成“中一和”结构,而所谓的“中”“和”与亚氏的“内在中庸”“外在中庸”非常相似。从形
式上看,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可谓“美美与共”,共同以人性论、避免过度与不足作为
界定德性的基本视域,并且确信人的情感和行为能够养成正确、合宜的品质。
然而,就二者所秉承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言,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又彰显出“各美
其美”的特点:孔子及先秦儒家崇尚尧、舜的“允执其中”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延续了古代英雄社会仰慕高超射箭术的风俗;孔子及先秦儒家尤其注重人与外在生存情境的和谐共生,而亚里士多德则更为强调个人自觉运用理性的重要性。这种关于“中庸”的不同理解表明,中
西文明在轴心时代所自主构建起的德性论,不仅因为传承、发展本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而养
成各自独特的精神气质,而且有必要通过互学互鉴来超越文明隔阂、实现文明和谐。
(摘编自尚建飞《中庸之德: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与天道”在《论语》中被提及,后来有文献将它阐发为评价情感、行为的根本尺度。
B.“慎独”是基于对“性与天道”的敬畏而深刻省察自己的动机,以便达到“中和”的境界。
C.《中庸》认为“天”生成了万物,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而喜怒哀乐则源于人的生理欲望。
D.轴心时代东西方所秉承的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两者的“中庸”思想产生了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分别论述中西文明对“中庸”的认识后,又在比较的基础上归结到文明互鉴
的主题。
B.对“性”“道”与“教”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阐述,有助于说明“性与天道”对成就德性的作用。
C.使用“或者说”“也就是说”等词,能够调转到相反的角度更加清晰地论述同一个问题。
D.文本既有对中西文明原典的共性解读,又结合历史文化传统进行个体分析,富有辩证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中庸”不仅有着理论认识层面的意义,还被看作是成就德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此意。
B.元稹诗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中的“修道”,正体现了《中庸》强调的“修
道之谓教”这一思想。
C.亚里士多德更为强调理性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孔子及先秦儒家更注重
人与所处情境的和谐共生。
D.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以“中庸”界定德性,反对“过与不及”,可见当时的中西文明具有自
我反思的普遍框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袁隆平先生在海南岛发现了一种叫野稗的野生稻子资源,然后通过反复的选种育种,终
于得到了杂交水稻,带来了我们农业上的一场革命。获得种子对我们的未来是一件非常好
的事,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还有比它更重要的吗?有,那就是医药。我们现在了解到
的青蒿素,它也是来自一种叫青蒿的植物。只要有了青蒿的种子,我们就可以在全国乃至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