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2620字。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梁祝相送》可以不用布景,而凭着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各种多变的景致。这景致在物理学上不存在,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不但表现出景物,更重要的结合着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实,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实。这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彩镂金、雕绩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近人王蕴章《燃脂余韵》载:“女士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山东)道上得诗云:‘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依此绘一便面(扇面)者,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在这里,诗的末二句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为情思,完成诗境,亦即画境进入诗境。诗境不能完全画出来,此乃诗与画的区别所在。画实而诗为画中之虚。
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要有新的东西,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诸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实,引起读者的联想是虚;由形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强烈的感情直抒是‘实’写,意象暗示是‘虚’写。”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祝相送》可凭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等展现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景致,这即是以实为虚,化实为虚。B.有人根据林韫林的诗句绘了一幅扇面,林韫林认为他不该真的在扇面上画出黄鹂,如此反倒失去了诗境。
C.由于切人角度、论证背景不同,虚可以是读者的联想,也可以是意象的暗示,还可以是表达的情感、理念。D.古典诗歌创作者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诗作的空灵性,所以他们力图以有限的“实”表现无限的“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虽简练朴素,却使得前面五句所描绘的形象活动了起来。
B.艺术家的创作不能脱离造化自然,但若能展现出新美、新境界,其作品就得以流传。
C.诗境产生时情与景、虚与实紧密相连,它们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最后深层融化。
D.材料一、二运用引证法使论证深刻透彻;材料一运用例证法使论证具体充实。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化景物为情思”的一项是(3分)
A.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C.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首诗。(4分)
书事①王维
轻阴阁②小雨,深院昼慵③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①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②阁:通“搁”,阻止,延滞。③慵:懒。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求婚(节选)[俄国]契诃夫
人物:丘布考夫——一位地主。娜塔里雅——丘布考夫的女儿,二十五岁。劳莫夫——-丘布考夫的邻居,体形宽大。
独幕景:丘布考夫家的客厅。(劳莫夫进来,穿着礼服,戴着白手套。丘布考夫站起欢迎他。)
丘布考夫:我亲爱的人,我看见谁啦!(紧握他的手)简直意想不到……
劳莫夫:谢谢你。你这一向可好?
丘布考夫:我的天使,你今天打扮得像做客,我的宝贝人儿,你出门到什么地方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