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9690字。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薄之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响,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一一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文姬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
  B. 从客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
  C. 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D. 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上的做法要不近情理,其目的正是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B. 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
  C. 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
  D. 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    )
  A. 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
  B. 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
  C.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D. 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反驳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时的论证思路。
  5. 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其蕴含的艺术理论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人们都能”错误,原文有“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薄之人唾骂”,可见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要不近情理”错误,原文为“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辩才禅师
  沈祖棻
  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