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837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我们也可以认为,《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还可加上林黛玉)的生命体验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思想观点,体现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此外,来往于仙界和尘世的一僧一道与出入于贾府的刘姥姥为另两个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从不同的侧面,与贾宝玉的合在一起,构成作者曹雪芹的一个多元的矛盾思想体。
  如果说一僧一道是立足于“空”来观照人生,宝黛是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那么刘姥姥则是着眼于“色”来看待周围一切。在许多论者眼里,刘姥姥在《红楼梦》里地位的重要,是由于借助她的眼睛“点出贫富贵贱的悬殊,艺术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生活的奢侈、淫逸、罪恶和腐朽,并写出了贾府从极盛至衰败的全过程”,使“她成了荣宁贵族兴亡衰败史的见证人”,等等。但刘姥姥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她是以何种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人生的,并没有引起论者的重视。
  在生活中,她不但缺乏自我认识和反省意识,而且干脆拒绝对自己作客观审视。第四十一回,她游览大观园因迷路而误入怡红院时,面对镜子,先是没有意识到镜里的人就是她自己,当她很快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使她这个少见多怪的人第一次有机会这样清晰地来审视自己时,她却把这个机会放弃了,而是更仔细地去看清镜子四周的“雕空紫檀板壁”,然后急着想要离开镜子。相比在第五十六回,当贾宝玉面对着同一面镜子时,却不由得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并且陷入了不辨真假的困惑中,以致他竟想进入镜子,抓住他自己的影子,因为在他心中,一直有着那种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的真正的冲动。这种面对镜子的不同态度,使刘姥姥的形象异常鲜明地凸显出来。
  如文章开头所指出的,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刘姥姥始终着眼于“色”,立足于一种物质的功利观。如果对贾宝玉来说,大自然是作为美、作为情感的表现而展现在他的面前,那么,刘姥姥则是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万物的。从实利出发,刘姥姥进贾府并非为了联络感情,而是“打抽丰”。但她不自私,懂得互惠,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素朴的原则。所以她在拿走贾府的银子、品尝他们的山珍海味的同时,也献上她从乡村带来的新鲜蔬菜和逗乐的愚蠢、粗俗。这些都是贾府所缺乏的野味。由于这些野味进入大观园,构成大观园的一种冲突因子,与周围的环境相激相荡,激发起一种活力,从而使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成为《红楼梦》最动人的艺术篇章之一,也使大观园里的每个人体验到了难以忘怀的快乐。
  刘姥姥到贾府“打抽丰”并非不知羞耻,因为生活所迫,才使她无暇顾及;或者说,正是她的地位、贫穷生活培养起了忍耻之心,才使她既能红着脸到凤姐面前讨钱,又能不顾舆论,将有可能流落在烟花巷的巧姐拯救出来,招为板儿之媳(据前五回及脂批透露的曹雪芹构思)。她的头脑是那样单纯,在她看来,生活中的一切安排都是命定的、合理的,她命定是一个终日为生计而奔波的农妇,富贵、安闲、烦恼、忧虑乃至过多的害羞心理、身体的弱不禁风都是一种奢侈品,她无福消受,也不应当去消受。第三十九回中,她与贾母的对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她生活简单、贫穷,但经得起波折。书中不止一次提及刘姥姥的健康,并以贾母、巧姐的虚弱来对比,岂不是一种贫穷而健康与富贵而脆弱的对照?也许,这里还具有更深广的象征意义吧?
  作者在把刘姥姥的生活观、生活方式与贾宝玉等人的作对照,并让刘姥姥对贾府的奢华生活艳羡不已时,却未必说明刘姥姥的生活观、人生观就不值得作者认同。作者也没有把刘姥姥的生活理想化,所以让我们看到了刘姥姥独自“醉卧怡红院”的难堪和粗俗,以及她缺乏品尝佳茗的雅致等。
  当然,我们所了解到的刘姥姥也并非全然本色,因为大观园毕竟不是刘姥姥的日常生活环境,她在这里的言行不可避免地有点矫揉造作。她虽然是以野卖野,但回到她的环境中,她的卖野是无意义的,她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举动和念头了。从这一点来说,她在大观园中表现出的单纯有着不单纯的含义。大观园的生活诱发了她矫饰的一面,就像她被凤姐插了满头的野花,却仍坦然地自我解嘲说要当个老风流一样。幸亏她后来误把镜子中的自己当成亲家母,指责她“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于是,我们才隐隐约约地感到她心中曾有过不坦然的一面。这一些,贾府中的人包括贾宝玉在内,都无从了解。
  也许,只有像刘姥姥那样,既不深陷于“情”,也不立足于“空”去痛苦地灭情,而是从“色”出发,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审视世界,把握人生,庶几能使人得到些微的安慰。于是刘姥姥在作品中的地位,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摘编自詹丹《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之刘姥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主人公贾宝玉的生命体验中体悟到作者的思想观点。
  B.《红楼梦》借刘姥姥的眼睛,让读者看到了贫富贵贱的悬殊,进而揭露了封建贵族奢侈、淫逸、罪恶和腐朽的生活。
  C.刘姥姥对人生的态度,与作为主人公的宝玉以及一僧一道对人生的关照角度不同,但都是曹雪芹审度人生的视点。
  D.刘姥姥自认为命中注定她就该终日为生计而奔波,过多的含羞心理于她无用,因此她认为到贾府“打抽丰”并不羞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以曹雪芹多元的矛盾思想作为立论前提,进而论证刘姥姥是着眼于“色”来看待周围的一切。
  B.文章从其他论者完全没有意识到刘姥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人生态度的视角引出作者的观点。
  C.文章以刘姥姥与宝玉面对镜子的不同反应作对比,论证了刘姥并没有对自我作客观审视的意识。
  D.文章以刘姥姥到贾府“打抽丰”为例,说明刘姥姥注重的是物质的功利价值,而非亲戚感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红楼梦》从三个视点观照人生,因而表现出复杂甚至矛盾的思想,这可能也是《红楼梦》会见仁见智的重要原因。
  B.刘姥姥立足于物质的功利观去对待周围的世界,因此她对贾府的奢华生活艳羡不已,在大观园的言行也不可避免地有点矫揉造作。
  C.刘姥姥从乡村带来了贾府所缺乏的野味,让大观园里的人体验到了难以忘记的快乐,从而使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成为了《红楼梦》的名篇。
  D.刘姥姥以实用的态度来审视世界,把握人生,使我们得到些微的安慰,作者认为这也是刘姥姥在作品中地位举足轻重的重要原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