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390字。
青竹湖湘一初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 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注意成语字形的误写,如:“消声匿迹”应写成“销声匿迹”,“眼花瞭乱”应写成“眼花缭乱”。
B. 注意因音近或形似造成的误写,如:“记载(zài)”不能读成“记载(zǎi)”,“瞠(táng)目结舌”不能实成“瞠(chēng)目结舌”。
C. 注意纠正人名,地名的误读,如:“杜甫(bǔ)”应读成“杜甫(fǔ)”,“岳(yò)麓山”应读成岳(yuè)麓山。
D. 注意纠正因为方言发音造成的误读,如:“映称(cèn)①等应读成“映称(chèn)”“慷(kān)慨”应读成“慷(kāng)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错误。记载:读音jì zǎi,指把事情记录下来,也指记录事情的文字。瞠目结舌:读音chēng mù jié shé,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故选B。
2. 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熊老师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在生活中,他就像邻居大伯一样平易近人,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在课堂上,他循循善诱,而且特别懂得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他的话语虽然朴实但却蕴含深刻哲理,常常振聋发聩,引人深思。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希望大家志存高远,孜孜以求,努力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A. 平易近人 B. 因地制宜 C. 振聋发聩 D.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A.平易近人:态度和蔼,使人感到亲切,容易接近。此处形容熊老师态度和蔼,使用正确;
B.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此处形容教学,使用不当;
C.振聋发聩: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喻指言论、文章有使人醒悟、启发愚蒙的作用。此处形容熊老师的话语使人醒悟、启发愚蒙的作用,使用正确;
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此处形容熊老师希望学生将来超过自己,使用正确;
故选B。
3. 下面语段摘自某同学的读后感,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我喜欢阅读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有一本小说我格外喜欢,①相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小说描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过程,②通过小说,我看到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③小说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④其主题是歌颂苏维埃青年为保卫革命政权、建设国民经济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病辨析。
A.①句主客颠倒,应将“中国青年”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调换位置。
故选A。
4.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公交车司机对一位刚上车的老人说:“老人家,赶紧找个座儿坐下,你如果拌了,我可负不起责任啊!”
B. 护士对候诊的患者们说:“我叫到谁,谁就进去,没叫到的都在外面规规矩矩地待着。”
C. 交警对正要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说:“请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起时再走,谢谢您的配合。”
D. 食堂管理员对把剩馒头扔进垃圾箱的同学说:同学,这不是你自己家,不可以随便浪费粮食,赶快把馒头给捡回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
A.“你如果拌了,我可负不起责任啊”表达不得体,内容不得体,不符合道德规范,对老人不够尊敬;
B.“我叫到谁,谁就进去,没叫到的都在外面规规矩矩地待着”表达不得体,用语不礼貌,内容不得体,语气强硬;
D.“同学,这不是你自己家,不可以随便浪费粮食,赶快把馒头给捡回来”表达不得体,内容不得体,语气强硬;
故选C。
5. 某同学根据“陶渊明相关文学知识表”作出了一些推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作品名称 创作时间/历史背景 作者经历/创作背景
《归去来兮辞》 写于义熙元年(公元405年) 郡里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他不愿意,随即辞官归田。
《归园田居》 写于义熙二年(公元406年) 405年,辞官后,开始纯粹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第一首即写于辞官之后的第二年春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