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3430字。
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红楼梦》“程高本”出版以来,争议未曾断过,主要是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争论分两方面,一是质疑后四十回的作者。长期以来,几个世代的红学专家都认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连串的争论: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的文采风格远不如前八十回,等等。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
《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贾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不能自己。高鹗与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个人遭遇亦迥异,似乎很难由他写出如此真挚的个人情感来。近年来红学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罢了。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试举一两个例子: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像一座大厦的整本书牢牢撑住。如果两根柱子折断,《红楼梦》就会像座大厦轰然倾颓。
第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那几个片段的描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座峨峨高峰。宝玉光头赤足,身披大红斗篷,在雪地里向父亲贾政辞别,合十四拜,然后随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一声禅唱,归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这个画龙点睛式的结尾,恰恰将整本小说撑了起来,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国抒情文字的极致。我们似乎听到禅唱声充满了整个宇宙,天地为之久久低昂。宝玉出家,并不好写,而后四十回中的宝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笔。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及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两回写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峰,是作者精心设计、仔细描写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剧。黛玉夭寿、泪尽人亡的命运,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铺排,可是真正写到苦绛珠临终一刻,作者须煞费苦心,将前面铺排累积的能量一股脑儿全部释放出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聪明地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来就是“诗魂”,焚诗稿等于毁灭自我,尤其黛玉将宝玉所赠的手帕(上面题有黛玉的情诗)一并掷入火中,手帕是宝玉用过的旧物,是宝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点点还有黛玉的泪痕,这是两个人最亲密的结合,是两人爱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决绝将手帕扔进火里,霎时间,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涨成为一个刚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现,体现了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高妙手法。
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一生中最感遺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写完。而我感到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这部震古烁今的文学经典巨作。
(摘编自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材料二:
1983年,我尝试运用计算机,开始了对《红楼梦》语言的统计工作。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筛查,我对作品的语言风格也越来越熟悉,这时有些念头会突然在脑海中闪过,提醒自已应做深究。这些念头怎么会冒出来的,我至今没弄明白,也许是筛查得多了,自然产生了语感的缘故。譬如对“索性”这个意思的表达,我突然感到前八十回是用“越性”这个词,只有后四十回才用“索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它是高鹗所续,二是认为它的情节不符合曹雪芹原意、文采风格不如前八十回。
B.白先勇认为,高鹗与曹雪芹两人无论是家世还是个人遭遇都大不相同,高鹗要是续写《红楼梦》的话,想要写出如此真挚的个人的情感来似不太可能。
C.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在文字和艺术上远不如前八十回,白先勇对此并不认同,他反而认为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甚至还超过了前八十回。
D.陈大康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不喜欢使用脏字,二十多万字里面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贾政骂人,另一次是贾琏引用俗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后半部写贾府的衰落,寄托着作者的哀悯之情,此书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充满了作者对过去繁华的追念。
B.如果说《红楼梦》像一座大厦,那《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就是撑起全书的两根柱子,缺一不可。
C.《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写黛玉将题情诗的手帕掷入火中,用手帕勾连起前文,体现了作者伏笔千里的高妙手法。
D.陈大康用了一年多时间,将《红楼梦》查检了百余遍,获取了约2万个数据,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做了数理定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八十二回写黛玉劝贾宝玉读书道:“(‘四书’‘八股文’)也有清微淡远的……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前八十回有交代宝玉说黛玉“不说这样混帐话”(读书取功名)]
B.《红楼梦》第一百零三回写薛蟠妻子夏金桂害人不成反害己,误服毒药身死,饱受折磨的香菱熬出了头,成了薛蟠的正室。(前八十回写香菱的判词中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之语)
C.《红楼梦》第八十三回王太医来为黛玉看病:“一时,贾琏陪着大夫进来了,便说道:‘这位老爷是常来的,姑娘们不用回避。’”(前八十回写贾母生病“一时只见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王太医领来”)
D.《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写贾府道:“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前八十回写贾府最后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对于《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白先勇和陈大康两人的观点主要分歧是什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岭记•二十六 贾平凹
之所以叫云盖寺,是云常常就把寺盖了。其实,云来了,不但盖了寺,也盖了整个小镇。
一夜的寂静无声,天亮的时候,偶尔从寺后的河面上吹来一阵风,北街口的那棵娑罗树被云隔成了三截,树根已经清晰了,坐着老和尚。老和尚每日黎明拿竹帚扫寺门口一直到村前的六百二十八级台阶。他扫的不是尘,是云。石板铺成的街道逐渐出现,上面一层冰,冷冷地发光。
深山里的小镇贫瘠得安静,日子就这么堆积着,过去了几个月,又过去了几年,一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