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445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学年第二学期台州八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今天说传统戏曲,其实不是说的宋元杂剧,不是说的明清传奇,甚至不是说的京剧的“前三鼎甲”、越剧的“三花一娟”,我们说的传统戏曲就是以北方“四大名旦”为代表,南方“海派”戏曲为代表,基本定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京剧和基本定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方戏。大多数的剧种标志性剧目都是上个世纪上半叶完成的,这就是今天所理解的“传统”。我们经常说要尊重传统,其实是尊重了传统中的一小节,它不是源,是流。
  第一次重要的转化发生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在上海等开放性的商业码头城市,传统戏曲从戏园向剧场形态转化。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人物是梅兰芳。梅兰芳先生了不起,开始运用剧场独特的审美方式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观剧感受。梅兰芳的声腔打磨得如此仔细,那是因为剧场对声音的要求较之广场时代更高更精致。因此,梅兰芳是一个转型期的艺术家。他的表演转型生发于上海,是一次时代的转型。当时他演的是时装新戏,应用的是一些非常现代化的辅助性手段,在化妆、表演、舞台装置等方面,都逐渐在一种适应封闭性空间的全新审美观念之下来完成自己逐步精致化的表演。这种精致化从单纯到丰富,一直到我们今天看到的梅兰芳的保留剧目,如《霸王别姬》《天女散花》《贵妃醉酒》等,这些戏单纯从表演上看是不是有一种现代感?
  这一次艺术转型的主阵地在上海,其最鲜明的标志是从乡村走进城市,从戏台走向舞台,从广场走进剧场。当时梅兰芳先生等“四大名旦”以及京朝派的名伶们纷纷登陆上海滩,以在上海滩跑码头为真正的走红。他们看中的是上海的什么?是上海的新舞台。这里所指的新舞台是一个新的演剧理念,即剧场艺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它强调商业化、市场化。所以有一些演员在上海以外的地方可以按照常态演出,可进入上海以后,就会按照所谓“海派”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当时来说,他要有当时的现代剧场意识。如果说北京角儿们的最高境界是成为朝廷的供奉,而上海演员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成为大众的宠儿。几个人、少数人欣赏的艺术在上海是不行的,所谓“京朝派”,就是纯粹,就是经典,就是精致,而上海就是时尚,就是接地气,通人心。因为变化,所以海派戏剧后来当然也会出现它的极致性的发展,由演出连台本戏而逐渐刻意追求舞台技术变化、追求商业娱乐效果导致的所谓“恶性海派”就是此例。一些商业性的演出、流动性的演出在城市里兴盛起来,渐渐形成后来剧场艺术的主流形态。也包括大量的地方戏,如苏北江淮戏来到上海,被称为淮剧;绍兴小歌班来到上海,被称为越剧;安庆黄梅调来到上海,被称为黄梅戏。在没来之前,他们完全没有这个姓氏,也不叫这个名称。越剧的名称更是五花八门的:绍兴文戏,小歌班,的笃班,是到上海才被统一冠名,称之为越剧。上海以自己为核心,外来的东西都以那个地方的地名来命名。所以这次转型,我认为是一次传统戏曲向现代戏曲的转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戏曲继空间转型、形态转型,也带着京剧样板戏的审美转型,把西方的经典艺术、古典艺术和中国的戏曲结合起来,又有传统戏曲向现代戏曲的品格转化。这一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戏曲转型。传统戏曲在演出空间和表演形态上再次走进现代剧场,不仅仅是走进镜框式舞台,而是走进包括大剧院在内的多种形态的现代演艺空间,走进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演出环境,在这些现代的空间或环境里展示各自更为丰富多彩的演出。
  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这样一种倾向,大家似乎展开一场竞赛,看谁能把自己的剧种弄得不像这个剧种。把京剧弄得不像京剧,把川剧弄得不像川剧。那个时候只关注文学,关注内容的表达,剧种特色被消解,台词直接用最便捷的普通话来表达,乃至戏曲电视剧竟然请丁建华、乔榛来配音,要求戏曲演员用普通话唱黄梅戏,唱越剧。一个时期,安徽拍了不少黄梅戏电视剧,名曰黄梅戏电视剧,几乎都是话剧演员配音,冷不防冒出了黄梅戏唱腔,显得极其不自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恰恰是淡化了黄梅戏特征,反而拉动了收视率。而从90年代开始,无论是上海创作淮剧《金龙与蜉蝣》,安徽创作黄梅戏《徽州女人》,四川创作川剧《死水微澜》,都有一种自觉的意识,那就是——返乡。返乡意识,要带着现代的背景回家乡,而不是简单地回去,是一种自觉的回归。文艺复兴也是回归,古文运动也是回归,任何一次文化的自觉发展、艺术的整合转型,都是以回归为驱动力的。
  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的过程中,现代其实是手段,都市其实也就是一个空间,其中展示的都是传统,展示的是地域的特色。这个传统是回到源头的传统,不是在一个流播过程中的传统。我们经常把一个过程当做传统,它只是传统的一部分,是传统的一个阶段。而地域文化、地域传统滋长出的那个剧种,滋长出那个剧种形成之前的各个元素是任何一个阶段不能代替的。所以我们要再次自觉地回归传统。你选择得准确,你就带有一种现代的单纯。我特别认可的几出具有现代品性的剧目,都带有一种单纯感。田蔓莎那一版的《死水微澜》,带着那空陌的空间感,就像四川盆地那种原始的视景,乡下女孩走出婚姻的宿命,就带着一种挣扎感,一种上升感,因此对川剧的身段、声腔的运用就显得那么自然、单纯、冼炼、简约,但是又极具张力。
  从理所当然的“自己”,到寻求变化的“自己”,再到今天经历了各种变化以后更加自觉的“自己”。让视野打开,带着更新的境界,带着人类共有的普泛价值取向,借助时代赋予的现代审美,再重新看待和提炼习以为常的传统,或者以前不以为然的特色。这样看,也许就可以重新理解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包括理论概念,也包括梅兰芳先生的“移步不换形”。
  (节选自罗怀臻《传统戏剧在百年之间的三次转化》有删改)
  材料二:
  有百余年历史的越剧以婉约、细腻见长,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国际友人眼中的“中国歌剧”。近年来,业界人士探索振兴之路,应对新媒体、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冲击,助越剧重焕青春。
  “上云”是越剧“吸粉”的新尝试。纵观短视频平台,不少年轻面孔靠直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今天说传统戏曲,其实不是说的宋元杂剧,不是说的明清传奇。我们经常说要尊重传统,其实是尊重了传统戏曲。
  B. 梅兰芳先生等“四大名旦”以及京朝派的名伶们纷纷登陆上海滩,他们看中的是上海的新舞台,这里所指的新舞台不是一个具体的演出空间。
  C. 与京朝派不同,海派戏剧就是时尚,就是接地气,通人心,由演出连台本戏而逐渐刻意追求舞台技术变化、追求商业娱乐效果,从而走向流俗。
  D. 让越剧重新焕发青春,朱克宁认为,唯一的手段是打造经典剧目,以此带动舞台表现力的革新和人才的培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梅兰芳的保留剧目,如《霸王别姬》《天女散花》《贵妃醉酒》等,这些戏单纯从表演上看是有一种现代感的。
  B. 有一些演员在上海以外的地方可以按照常态演出,可进入上海以后,就会按照所谓“海派”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要有当时的现代剧场意识。
  C. 一个时期,安徽拍了不少黄梅戏电视剧,用话剧演员配音,冷不防冒出了黄梅戏唱腔,淡化了黄梅戏特征,反而拉动了收视率,从而推动了黄梅戏的发展。
  D. 线上与线下的观演形式不同、盈利模式不一,比如舞台表现具有直观性、独特性、接近性,若要探索“云演出”,就要推出适合线上观演的作品,切莫将线下演出直接照搬到线上。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戏剧“返乡意识”的一项是(  )(3分)
  A. 甬剧《典妻》改编自宁海籍作家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诉说浙东地区典卖女性的陋习,母亲与子女两相离的故事,传递社会底层的女性发出的无声呐喊。
  B. 《茶馆》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话剧,由何群导演,陈宝国领衔主演,于2010年7月16日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全国首播。
  C. 36岁的浙江宁波越剧演员陈誉因疫情失业,后到直播间唱戏。每次直播前,她都会像线下演出一样精心装扮,如今网友打赏成了她的新戏票和新收入。
  D. 《家春秋》是根据巴金名著《家》《春》《秋》改编的一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以音乐语言为抒情表意方式。
  4. 材料二属于新闻通讯类文体,试着概括其文体特点。(4分)
  5. 依据上述材料,如何找到振兴戏曲的正确出路,而不是身处宋代却还在口口声声呼唤着振兴唐诗?(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6~9 题。
  白水青菜
  潘向黎
  他进门的时候,客厅里没有她的身影。他微微一笑,向厨房走去。
  饭冒着蒸汽,她的脸有一瞬隐在水气里。他洗了手,坐在餐桌边时,两碗饭已经在桌上了,他的这边多一个空碗,筷子照例搁在搁筷上,是一条鱼的形状。她端上来两个青花小碟,一个碟里是十几粒黄泥螺,并不大,但很干净,一粒粒像半透明的岫玉,里面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