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3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讲选项与文本信息的仔细比对练习.docx
2023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讲审准题目要素依文筛选信息练习.docx
2023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第3讲准确筛选信息全面概括整合练习.docx
2023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讲找准论点论据及其对应关系练习.docx
2023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第5讲辨清选项及文本的句间逻辑关系练习.docx
专题三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情速览
时间 题型
2022新高考Ⅰ卷 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对内容的理解与简答,就材料相关内容谈谈看法
2022新高考Ⅱ卷 对相关内容的梳理、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根据材料就相关内容谈谈看法、结合材料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
考题自测•明确方向——洞悉新情境,明辨新考题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
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
B.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
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
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答:
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答:
,
聚焦考点•重难突破——找准弱点,有的放矢
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观表达题:①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文本中的不同材料提炼观点,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②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合情合理、客观公正的结论。
第1讲 选项与文本信息的仔细比对
选择题设题方式多样,但命题者往往会在个别关键词语上设错,从而使整个表述发生错误。
信息筛选题答题分三步:
第一步,切分选项,划定分析范围。把选项切分为几个小信息点,以方
……
第2讲 审准题目要素,依文筛选信息
1.分析题干,把握筛选条件。筛选条件一般包括筛选的背景、范围、对象等。
2.明确区间,快速寻找对应内容。寻找对应内容时,可从两个角度快速入手,一是看材料的出处,一般情况下文章的题目就包含文章的中心内容;二是看段落的首尾句,以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
3.高度概括,确保语言精练准确。当文本中涉及的信息比较多时,考生可以合并同类信息,同时要注意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运用,挖掘其内涵并进行合理转化。
另外,答案要分条概括。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摘自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二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建立职业培养、技术技能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相关人士认为,一方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实操技能的训练和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在职业
……
第3讲 准确筛选信息,全面概括整合
根据题干要求划定答题区间后,信息往往是繁杂的,这时需要考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及概括总结。
情况一:有些题目要求筛选的信息涉及文本中的相关概念、相关联的事物的特色或某个主体的具体做法,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所筛选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情况二:筛选的有关信息往往是通过寻找关键词语、关键语句得到的,另外同一类信息可能来自多个材料,涉及多个区间。这就要求考生对筛选的有关信息,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层次、角度等进行分类概括。
典例3 [2022•青岛4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
……
第4讲 找准论点、论据及其对应关系
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生要能把握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高考注重考查考生对文本说理性和逻辑性的理解,以及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论点理解上设错。考生首先要正确区分论题与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然后分析论点出现的位置,聚焦表述论点的“词句”,准确辨识试题的陷阱。
2.在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上设错。论据是用来证明或阐释论点的,考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正确。
3.在论证方法上设错。考生要对各种论证方法的内涵有透彻、准确的理解,防止在论证方法的辨识上出错。
典例1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
……
第5讲 辨清选项及文本的句间逻辑关系
考生常常片面解读选项,忽视整个选项内部的语法关系、语义关系与逻辑关系;忽略选项各部分在原文中的对应关系,理解肤浅,推敲得不够仔细,导致逻辑关系混乱;缺少必要的逻辑知识,分不清逻辑学中的各种条件关系等。命题者往往从下面两方面设错:
1.逻辑关系类别设错
文本的分句间不论有没有关联词语连接,它们的逻辑关系大多是确定的,而高考命题常张冠李戴,把一种逻辑关系说成另一种逻辑关系。
2.强加逻辑关系
命题时,往往给选项的分句强加原文没有的某种逻辑关系,如强加因果;有时还会倒置某种逻辑关系,如因果倒置、条件结果倒置等。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从本质上看,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实现伟大复兴,同时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