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 约1866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无不蕴含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和谐、和平的珍视。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它们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
  (摘编自张剑伟《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材料二: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B.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价值理念、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C. 德法共治脱胎于古代德主刑辅的基本治国方略,在孔子、董仲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
  D. 中国人历来相信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要注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与制度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制度体系能够承载文化价值理念。
  B. 修齐治平理想造就的治理模式,强调个人利益对国家利益的服从。
  C. 以德治国,同时注重法律约束,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D. “地球村”抗疫“异域同天”体现的思想与材料一结尾段表达的意义不相通。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梁漱溟认为,对于团体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不和,“总要以情动,以理喻,而必不可以势(法律)相胁(以威力控制、强迫)”。
  B. 法学教授张晋藩说:“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情入于法,使法与伦理相结合,易于为人所接受;法顺人情,冲淡了法的僵硬与冷酷的外貌,更易于推行。”
  C. “儿子刺死辱母者被判无期徒刑”引发舆论热潮,广大网友呼吁“应该正视此事发生之时的伦理情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更多考虑。”
  D. 张文宏团队称“新冠的症状与流感、感冒等相似,阳后99.5%的人不必去医院”,这比国务院的“防疫二十条”更让人信任。
  4. 对于闹离婚的夫妻,传统讲究“劝和不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从“礼治”与“法治”的关系角度对以上态度与行为的相同点、不同点作出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错误,原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可见主客体颠倒。
  C.“在孔子、董仲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错误。原文为“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德法共治”是在德法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的系统治国理论。
  D.“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要注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错误。原文为“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特别注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完全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选项的“认为……”不合文意。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节选)
  粱晓声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们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
  父亲难得心里高兴,表情开朗。
  那时妹妹未降生,爷爷在世,老得无法行动了,整天躺在炕上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