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20字。

  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抓特点,明确体裁
  阅读《雁门太守行》辨析诗歌体裁的特点。
  预设  《雁门太守行》看似有律诗的形式,但它实质上是一首古乐府旧题,属于歌行体。
  资料助读1:
  课件出示:
  歌行体
  行,歌行体,由汉代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用“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东汉乐府诗歌中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歌颂洛阳令王涣政绩的诗。雁门,指雁门关,泛指西北边塞地区。诗人李贺直接借用此题写边塞战争,这与唐人好借用旧题写当下题材的创作之风有关。
  三、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注释
  (1)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2)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