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58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之"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的思想暗合着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逻辑,其前提假设就是人性至善。正是这一人性假设才使得古代社会的乡规民约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得以德育人、以教化人成为可能。即使是亚里士多德,也将社会共同体归结为其成员对“善”的追求。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民族内在的、本质的性之善所化生而来的,这一本质性规定也是新时代一系列治国方略实施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基因中本有的"善"性,才能有效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基于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要求人人要做到以德修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因素的凝炼,是基于人们对爱国、诚信、友善、公平、正义等价值的共同追求。"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相应",中华儿女对世界事物的积极态度、所持之善念是一致的,也能够明辨是非。正是基于对儒家思想中人性的理解与把握,人们才会积极维护尊老爱幼、一心为公、为民服务的公序良俗。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共有了血缘、地缘及精神的整体。血缘、地缘是中华民族维系的纽带,精神是其应有的生存状态。血缘表征着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缘却意味着中华民族需要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是一个能够让人与人、人与社会愿意生存、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社会。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中,社会成员以个体自身的对他人负有责任般的至善人性共同维系着所属的地缘性社会结构,也可以说,对人性的把握,特别是人性至善的假设是共同体的形成的本体性根据。由文化基因中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中西不同的发展模式。由人性至善而衍生的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和平崛起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之幸、世界之幸。
  (摘编自李双龙《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儒家思想源泉》)
  材料二:
  乡村社区文化营造要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乡村文化营造是建立在对乡村文化资源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文化图景再造,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时间无限”来弥补“空间有限”。丰富乡村规划的空间尺度,放大乡村的可能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社会的乡规民约成为可能,相信"人性至善"是其前提。
  B.中国与西方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是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C.就物质空间而言,公共文化空间再造只指盘活,拆建不在其中。
  D.在乡村进行思想文化内容建设,于当前现状而言,有其必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共同体"与"善"的关系而言,儒家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非常相近的。
  B."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提出,和党对中华民族基因中本有"善"性的认识密切相关。
  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尊老爱幼、一心为公、为民服务的公序良俗才得以出现。
  D.乡村思想文化内容建设可有效应对当前乡村价值紊乱、农民思想文化多元等问题。
  3.下列不属于材料二中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再造"做法的一项是(3分)
  A.在一些“空心村”,基础文化设施空置多年,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这些场所重新进行装修,打造一批新的公共文化空间。
  B.某市盘活一批提供图书阅读、艺术展览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
  造一批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C.基于生活空间有效利用的考虑,某地的农村宗祠和农民戏台被重新改造,变成广受欢迎的
  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室。
  D.为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某村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广场,这个广场不仅成了红色旅游的景点,
  也成为党建文化的宣传窗口。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时间无限’来弥补‘空间有限’”的含义。(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结合两则材料,简析农村拥有怎样的基础。(4分)
  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万项。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传承也需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刺激下,非遗传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遗传播的主体、渠道和受众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方面,传播主体扩大。从最初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组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