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975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  二  语  文
      (2023.05)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
  材料二:
  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正如一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可惜她“生于末世运偏消”,到头来落得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
  (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
  材料三: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唐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宋《集韵》:“蕉,草芥也。”清王念孙考证:“‘蕉’与‘樵’同。”可见,“蕉”之本音当为“樵”,本意为“柴薪”或“草芥”。这是否意味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纰缪呢?尽管历代音韵学家对“蕉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实际流传过程中,“蕉”逐渐脱离了“樵”之原始音义,逐渐偏向于“芭蕉”。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学家对于“蕉”“樵”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联。《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
  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梦,不应过分追逐的一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子》“蕉鹿”典故的理解角度之一,但问题在于:_________。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得”,亦不在于“失”,而在于论“得”“失”之无常空幻,由此阐发“梦”“觉”之模糊界限。但后人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习惯。其立场逐渐侧重于“失”,“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此外,由于“鹿”“禄”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因而以“蕉鹿”典故书写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惯用语境。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
  尽管贾探春是闺阁女子,但这并不妨碍《红楼梦》围绕她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天”之举。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中破灭。在这一意义上,贾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秋爽斋室外多芭蕉梧桐,室内以“大”为特色,其大气阔朗的风格与贾探春的个性高度统一。
  B.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C.《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D.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形象、命运之间的固有关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子》原始意义不符。
  B. 因“鹿”“禄”同音,“鹿”有仕途通达的象征之意,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
  C.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与庄生梦蝶、南柯一梦等典故异曲同工,有孰真孰假皆如梦幻之感叹。
  D. 从植物文化的角度读《红楼梦》,会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可感受作者构思的缜密。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2分)
  A. 《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
  B. 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处”。
  C. 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黛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意。
  D. 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
  4. 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本一:
  寻找灵感       莫言
  三十多年前,我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一直往前走,一直到金鸡报晓时才回家。
  少年时我胆子很小,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往庄稼地里钻。别的孩子能割回家很多草,我却永远割不满筐子。母亲知道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