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8360字。
江淮十校202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2023.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错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点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茂林修竹、曲水流畅、阡陌稻田、古树老宅……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田园梦”。因此,在很多人奔赴城市寻求机遇的当下,也有不少人“逆流而动”,重回乡村,希望过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生活。
随着脱贫攻坚的如期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在物质生活上,农村开始向城市看齐。如今的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艺术建设上。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让乡村从富起来到美起来,雅起来,增强乡村审美的韵味、文化品位,满足乡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审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以美学理念为指导,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将美学融入乡村空间设计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人的气质模样各不相同,村庄也是。艺术介入乡村空间设计,一定要尊重不同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村民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艺术语言,坚持“一村一品、一品一韵”、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
艺术乡建的作用,不仅在于给乡村“美容”,还在于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在这方面,非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乡村特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比如版画、剪纸、泥塑等。由于跟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脱节,不少非遗面临传承危机。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艺术家、设计师的到来,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具现代美感的造型,赋予其贴近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功能,让不少非遗不但“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借助非遗资源,很多乡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各地已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这些非遗工坊,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艺术乡建在非遗领域的实践,打通了乡村文化精神体系与乡村文化产业体系的壁垒,既为乡村非遗传承探索出新的路径,也通过调动乡村群众参与非遗产品的设计、生产,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识。
村民是乡村的主体。艺术乡建的落脚点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最终目的是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打造一支生机勃发的乡土人才生力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在这方面,浙江省宁海县葛家村提供了示范样本。在葛家村,艺术乡建的行动者们,对养花、酿酒、劈竹、砌石等被村民忽视的技艺进行重新设计,并结合村民各自的需求和条件,对他们进行技艺培训。依靠重新设计的技艺,开过缝衣店的村民袁小仙成为“粉小仙手工艺馆”的布艺艺术家;会挖竹笋的村民葛国青现在是竹艺艺术家;泥瓦匠葛万成功将自家小院改造成仙绒美术馆并当上馆长。经过艺术家与村民们的其同努力,往日那些村民眼中一文不值的在地资源被一一发现,乡土文化体系逐渐得以形塑。村民们不仅收获了个人潜能创造的红利,而且重新认识了乡村,认识了自己,文化自信得到明显增强。
(摘编自刘琪《艺术乡建:唤醒沉睡的乡村之美》)
材料二:
小山村变成“大画布”,深山里建起艺术院落……“艺术”与“乡建”双向奔赴、无缝衔接,成为乡村振兴路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艺术乡建是对文脉的延续,也是对乡土文化的深耕,是地域美学的艺术转化,也是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园梦”在文中是指远离城市生活压力,在田园中去过隐逸生活的梦想。
B. “逆流而动”中的“流”指的是众多人往中心城市流动并集聚的一种倾向。
C. “活”在文中是指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众见面,获得更多展示机会。
D. “大画布”在文中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山村成为艺术家施展才华的舞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美起来、雅起来,是比富起来更高的目标追求,必须发挥文化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
B. 艺术乡建指的是在美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艺术设计,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的一种手段。
C. 艺术只有深耕乡土文化,转化地域美学,延续乡村文脉,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大家带去欢声笑语。
D. 艺术具有反哺生活、滋养心灵的作用,因而能以总体性的姿态、弥漫式的路径介入生活,艺术把握和表达乡村世界。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 河南修武县利用农村的闲置空间,由国际知名设计师设计,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使这些空间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B. 浙江天台灵溪村,依托非遗资源,打造出集“逛千年古村,练奚家长拳,闹状元游街,吃三尺垂面”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度假体验地。
C. 安徽合肥三瓜村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加像乡村的理念,修整山地,修复水系,把乡村田野打造成了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美丽家园。
D. 浙江衢州余东村 农民艺术家,“白天扛锄头,晚上提笔头”,坚持创作农民画,村里色彩艳丽的“墙画”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有人认为:“艺术家对乡村问题的关切,既不能偏离艺术家的创造力,也不能割裂乡村的生产生活。”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在田园中去过隐逸生活的梦想”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茂林修竹、曲水流畅、阡陌稻田、古树老宅……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田园梦’……重回乡村,希望过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生活”,可知应该是享受田园优美闲适生活的梦想。
B.“指的是众多人往中心城市流动并集聚的一种倾向”说法错误,原文为“也有不少人‘逆流而动’,重回乡村”,“中心城市”缩小了范围,应为往城市流动。
C.“获得更多展示机会”错误,原文为“艺术家、设计师的到来,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具现代美感的造型,赋予其贴近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功能,让不少非遗不但‘活’了起来”,可知应为让非遗产品更具现代美感,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期三的紫罗兰
(法)安德烈•莫洛亚
“谢妮,再待一会儿吧!”
“不能再耽搁了,已经快到四点了,今天是星期三……你知道,雷翁,我得给我的情人送紫罗兰去了。”
谢妮与雷翁•罗朗的客人们一一拥抱吻别,然后离去。
雷翁的客人克蕾尔•梅内特里耶问道:“给情人送紫罗兰,是怎么回事?”
雷翁说道:“那我就给你们讲讲星期三紫罗兰的由来吧。以现今的趣味而论,这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