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 约12050字。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2021级5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5月11日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世界文学”,其实是关于你我究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也就是说,读者在刚接触世界文学时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个书单上,强迫自己“非要看完”某些作品,而应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感兴趣的作品中。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能够引起自己阅读兴趣的下一部作品已了然于心。这样一来,你的阅读视野开始真正面向世界。
  第一,多读古典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很多作品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某种多义性。《罪与罚》讲述的是一个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年轻人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故事,如果读者把重点放在犯罪和刑侦的情节中,就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来阅读;如果将重点放在作品的其他方面,这个作品就既可以是“都市小说”,又可以是“社会风俗小说”,还可以看作是“心理小说”或“宗教小说”,甚至是一部“思想小说”。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表现多层次的复杂内容。
  第三,不同的年龄要读不同的书,但必须从小读书,古典文学作品更要反复研读。年龄不同,对作品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读书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书籍。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所以,对于这些作品不要以为读一遍就看懂了,就束之高阁。
  (摘编自沼野充义《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阅读“世界文学”,是需要讲究一下阅读方法的,例如有时阅读兴趣比阅读“任务”显得更有意义。
  B. 陶渊明、扬雄、诸葛亮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都不过分深究字句之意,采用泛读法。
  C. 朱熹完全否定陆九渊等人的读书方法,认为泛读不如“熟读精思”,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方法整理为六条。
  D. 元、明、清时没有区分“治学”“读书”“阅读”,他们关于“读书法”的著述,实际上多是谈论“治学”之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阅读方法,不过二者阐述的重心与写作目的并不相同。
  B. 《诗》、诸子及史籍等内容深湛,当用精读法;集部著作浩如烟海,适于泛读。
  C. 马雪瑞认为,短篇文章应该“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这值得我们借鉴。
  D. 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催生“浏览”、“速读”法。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 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C.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D. 歌德说:“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
  4. 经典名著《红楼梦》被指定为高中整本书阅读用书。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应该如何阅读这部经典著作。(4分)
  5. 请简要梳理并概括材料二中所涉及的阅读方法。(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①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②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