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5750字。

  三峡名校联盟高2024届2023年春季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规范作答,诚信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现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材料二:
  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B.对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和王观国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
  C.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D.王履所言“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与祝允明“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穷其无言之妙”是一个道理。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夸张手法,是自觉运用“变形”观念来增强文学表现力。
  B.强调“意”“象”统一是明清时期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潮,但在具体的实践创作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存在。
  C.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D.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怯,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祝允明“韵”、“象”有机统一的审美观的一项是(    )(3分)
  A.晁补之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B.苏轼曾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C.王廷相提出“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也。”
  D.陆时雍认为作诗“最难者,在风格浑成,意象独出”。
  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5分)
  5.《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这样的片段: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请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并列举王维的诗句,简要分析林黛玉给香菱读诗建议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翠翠在暗中抖着。祖父也醒了,知道她害怕,且担心她着凉,还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到她身上去。祖父说:
  “翠翠,不要怕!”
  翠翠说:“我不怕!”
  说了还想说:“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