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3860字。

  2023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药文学源远流长,一方面是因为中药本身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组成部分难免和文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经历了数千年的文人的宣传和推进,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推根溯源,中药文学起始于魏晋南北朝,经唐宋的延绵发展而至清朝已形成大统。
  一般来说,中药的取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类是以形状命名、以颜色命名、以气味命名、以滋味命名、以季节或者药效命名。此外还有多类,不一而足。形状命名的比较常见,最典型的就是人参。以颜色命名的我们熟悉的是红花和黄芩。以气味命名的如木香、沉香和麝香。再者就是以滋味命名的甘草和酸枣仁。季节命名的首推夏枯草和忍冬。至于药效命名的就更多了,决明子和益母草可作代表。也正是因为这些名字含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并把它们贯之于诗词、小说、对联、信件甚至笑话中,也因此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中药文学,其发展到近代自有它的趣味和魅力,更当为世人所关注。
  中药文学的发展有古典文学作基础,更有着历代文人墨客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贡献。作为一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文学,它有着众多的载体。诗词因传颂的方便和社会的普及,毫无争议地成了它最大的载体。其次,对联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也积累了不少中药名,并因它的经典而代代相传。信件中的中药名总是含着一种莫名的哀愁和凄美,像是蕴含了中国文化历史上沉淀的所有情感的宣泄,不仅是爱情,还有友情和亲情。除此之外,小说中的中药文学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最著名的是《红楼梦》所记载的,我们从中读出的不仅是延续了千余年的中药文化,更是浓浓的人情世俗和文化积淀。
  (摘编自于天任《浅谈中药名的文学味》)
  材料二:
  众所周知,中药的功能是疗疾养生,有趣的是,由于药名本身具有的深厚人文内涵,千百年来,文人们巧妙运用药名进行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中药文学”,成为重要的医学和文学现象。
  中药文学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演进过程,先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药的取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这是“中药文学”得以繁荣的根本原因。
  B.药名本身具有的深厚人文内涵给不同的文学载体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C.中药文学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D.《草木春秋演义》表明中药文学不仅能传播中药知识,还可承载家国情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药文学可以借助诗词、对联、戏曲、小说、书信等文学体裁传承,但是以诗词流传最广。
  B.中药文学起始于魏晋南北朝,先秦时期作者因无视药名的文学价值而在作品中少有引用。
  C.中药药名有隐喻、谐音、象征等修辞功能,被不同时代的文学家加以创造性地    引用。
  D.《草木传》虽属游戏笔墨,但因其注意药性功能及其配伍的文学价值而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3.下列选项中都含有中药名,其中不属于“中药文学”的一项是(3分) (  )
  A.剑戟如柴胡虏惧,兵声似水银光延。此夜防风多野火,王孙意气守关边。
  (《古出塞》)
  B.白头翁骑海马,身披穿山甲;红娘子坐车前,头戴金银花。(《历代趣联》)
  C.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邪?(李时珍夫人致李时珍书信)
  D.贾府的人问黛玉:“常服何药?”黛玉回答说:“人参养荣丸。”(《红楼梦》)
  4.两则材料都以中药文化为话题,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5.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药文学?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汉武帝天汉四年正月,司马迁正在书房埋头写《史记》最后一篇《自叙传》,他的外孙杨恽进来匍着向他报告:“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答道:“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相仿佛。
  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