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 约12680字。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在教化中让人心生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牌于传统的习惯。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法治作为一种对抗性秩序存在不足:首先,这种秩序存在治理盲区。人与人之间的多数纠纷往往很微小,但小纠纷容易通过量变到质变最终变成大纠纷,法律对这些纠纷发展往往难以预防。其次,单纯依赖法律来实现的正义是一种高成本正义。对抗性秩序重争不重让,可能会加大社会治理成本。再次,单纯的法治秩序具有励讼的倾向。由于缺乏司法途径之外的其他纠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它可以使人们自动遵守规矩无需外在监督。
B. 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人们一出生就从上一代人那里承继了解决人生问题的能力。
C. 法治秩序的弊端在于存在治理盲区,若单纯依赖法律实现正义成本较高。
D. 当代中国新礼俗接续传统礼俗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法治更具优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是可以形成主动服礼习惯的,这需要经过“学而时习之”的教化过程。
B. 礼治秩序下的人们注重修身克已,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的秩序不需要外在的权力。
C. 中国一些传统礼教在适应时代需要的过程中是有可能自发形成中国新礼俗的。
D. 当代中国的礼治应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内,是对法治秩序的完善。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国旧时传统“礼治秩序”的一项是( )
A. 黛玉在贾母处就餐,“贾母正面榻上独坐”,“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
B. 《左传》:“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C. 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 鲁迅回到故乡,儿时的伙伴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恭敬地叫我“老爷!”。
4. 材料二说中国“应以礼教文明的重建为特色”,那么如何做好这个重建工作?请结合两段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它可以使人们自动遵守规矩无需外在监督”错,原文“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可见“自动遵守”“无需外在的监督”是理想的礼治。
B.“人们一出生就从上一代人那里承继了解决人生问题的能力”错,并非一出生就具备这个能力,原文说上一代要教“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下一代要“学而时习之”。
D.“比法治更具优势”错,原文为“对法治起到优化作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好活着
田夫
这场冬雪下得也忒大了!
一晃到年根儿了。又到老两口睡不着觉的时候了,先睡不着的是老婆儿,翻过来掉过去,就把老头弄醒了。羊倌很不高兴。老婆说,唉,你说这雪下的,再下咱那儿子就更回不了家啦。
他们的宝贝儿子在山外的一所重点中学读书,马上就放寒假了。学校离家不是很遥远,只六元钱车费,但那是往年。今年下大雪了,满路都是冰,大客车停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