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 约9530字。
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批判”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指人类勇敢地运用理性来解决自身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崇高的“权衡较量”的思维活动,比如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
鲁迅的“批判”也具有独特的哲思魅力,但并不囿于哲学和理论。竹内好认为,鲁迅一开始就不喜欢摆弄单纯的抽象理论,后来也无意于此。但这并不是说,鲁迅更偏重于“行动”。尽管鲁迅渴望“行动”,赞美“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但他终于并不是行动家,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随笔无不显明他主要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批评家(批判者)。而且他的批判并不仰仗也并不追求高深玄妙的概念理论的架构,乃是整个生命(活泼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全然投入。表现出来,更偏重于苏珊•朗格所谓“情感的形式”,也就是文学。
鲁迅遗产也可以说就是批判的文学或文学的批判。这具体就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直接批判社会现实并进而批判一定的社会现实所依托的一定的精神传统。其核心,就是“批判国民劣根性”。
为什么“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对“国民性”或“国民劣根性”“坏根性”的批判?
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社会现实的改造直至文明传统的更新,关键在“人”,“人”的关键在“精神”,即通常所谓“人心”。人心坏了,外在的社会设施乃至文明的一切其他内容不管涂抹得怎样漂亮,都不可能真正好转,反而越来越坏。他虽然经常从直接的乃至高度敏感的社会政治入手,虽然也像学问家们那样进行深入广泛的历史文化的阐释,但他的真正目标仍然是坚定不移地“直指本心”:“批判国民劣根性”。
(摘编自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
材料二
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为此,他对于“西方文明史”,特别是19世纪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专门的考察。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主要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来唤醒“人心”,他的批判不涉及抽象的概念理论,借助的是“整个生命的全然投入”的文学形式。
B. 在思考中国建立的“现代文明”的目标时,鲁迅更重视“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甚至甚于“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他认为前者是“本”。
C. 从普世的层面进行观照,鲁迅的价值体现在他所承担的历史职责,即引导人们“悟己之为奴”,摆脱精神的奴役状态,重新回归理性境界。
D. 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这是因为鲁迅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常招致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鲁迅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不过三则材料所论述的核心各有侧重。
B. 鲁迅将自己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核心落实为批判“国民劣根性”。
C. 面对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选择及建立新文明的问题,鲁迅考察了19世纪西方现代化道路。
D. 鲁迅对本民族精神和全人类的人性所做的反省,改变了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3.下列信息不属于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
B.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C.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及刘和珍之死,鲁迅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 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说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一步之遥 言非
我姓言,是一个石匠。当我可以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在李晓曼找我刻碑并将那捧砂安葬之后的事了。我曾以为李晓曼悲戚的神情里刻下的只是生活的艰辛,却不曾想到两个生命轰轰烈烈的过往竟让我这双见惯了生死的老眼泛起泪花。毕竟,面对生命里那些撕心裂肺的痛,谁又能讲得云淡风轻?
故事还要从那捧砂说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