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7550字。

  202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中国其他的传统艺术诸如诗文、绘画、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融合。各种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美学特性,又在审美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断地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博大的中国美学脉络。
  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看中整体意识,其具体表现在“和合”的美学观。中国文化美学观是建立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整体意识上的。古人的美学观强调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这正是中国美学的整体观。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和合”观念的提出也正是从孔子那里延续下来的,“和合”观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源头。追求社会和谐的理念源远流长,它是以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面,这两个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作用形成“和”。《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把“和合”作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中国文化的美学意蕴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和智慧的关联。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观,是古人对待自然与精神关系之间所认为的最基本的思想,它包含的内涵是:人是属于自然界的,人必须服从自然之规律;人性就是天道,人的道德准则需要与自然的变化规律一致,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人与天的和谐统一。对于古代先哲来说,他们认同的是自然、历史、人生、思维这一系列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天人合一观念横向贯穿于古代的科学、哲学和艺术发展中,彰显了中国美学的智慧之力,在处理审美范畴的问题时,始终把握住对应性、和谐性、辩证性、相融性。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庸之道是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被当作一种人生追求的终极境界。中庸最早出现在《论语》之中,出自“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如孔子的“五美”之说,出自“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其核心思想就是中庸之道。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中庸呢?宋儒理学里是这样说的,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这正是儒家文化所强调的这种中庸之道,这种理想境界的追求无不渗透在中国人的人格境界和行为准则之中。中庸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坚守中正,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过犹不及,这才是中庸之道的真谛。
  综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大夫、美学家、哲学家们一直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成一种生机盎然的、富有活力的有机整体。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和合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因此,从这层面来讲,中国古代的内敛、内涵、气场、和谐观等审美主张,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观的要求和自觉表现,与西方审美观念中的张扬个性化、唯美主义、跳跃思维、片断性思维等相比较,中国文化中更有美学观,更关注于全局性和整体性。
  (摘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文、绘画、书法和建筑等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相互传承与发展。
  B.和合观作为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源头,是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中的整体意识的具体表现。
  C.天人合一的美学观贯穿于古代的科学、哲学和艺术发展中,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思想。
  D.宋儒理学所认为的“不偏不倚”“恒常不易”,其内涵与孔子的“五美”之说并不相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中国传统艺术特点谈起,再从三方面论述,最后指出中西方审美观的差异。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侧重论述和合美学观。
  C.第三段对“天人合一”的论述中,作者重点论证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内涵及特点。
  D.第四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对中庸之道的来源与内涵作出解释,增强了说服力。
  3.以下不可以作为支撑本材料中心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B.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地位,各适物宜,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C.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D.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伴随数字科技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内容接受者和输出者,互联网对青少年美育的影响愈发明显。这要求我们善用互联网做好美育工作,赋能青少年综合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
  在知识结构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互联网为美育工作的创造性开展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