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6070字。

  2023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山水可居可游,但山水之游并非我们当今的“旅游观光”。山水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性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早春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曾点志在自然山水中沐浴、吹风、歌咏,显示出超然、清远、乐道的心性,“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
  ②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生性热爱山水,尘世中的各种事务是对人的羁绊,回归田园使人重新恢复了自然本性。正是在自然山水中,陶渊明体验到“心远”的超凡脱俗之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在山水天地间,可使人的精神超脱现世的纷扰,洞察人世和政治的幽微,得到内在的宁静和睿见。
  ③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尽管人世充满劳作的艰辛,人类仍可诗意地栖居在天地山水之间。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作诗乃是领略未昭明的天理的一种方式,将人的生活引向原初的自然。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自然山水是人静观体道、领略“大美”的对象,人们也能在乐居山水中静心品读、游心于宇宙万物之自然。
  ④山水可近可远,小桥流水人家便是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桃花源”式山水环境则是远离尘世的精神生活。像江南水乡就在我们生活世界的周遭,江南的山水、园林、村落,具有悠闲、自在、隐秀、幽微的特质,这样的山水文明更注重灵魂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构建。这种悠闲、隐逸的内敛特性,有益于个人和政治形成节制的精神,个体不会过于追求欲望的满足,政治不会走向过度的对外侵略和扩张,寻求帝国的辉煌。山水介于此世与超越性的彼世之间,乃是隐逸和世俗之地的分界处,可视为此世的超越之地(赵汀阳《历史•山水•渔樵》)。
  ⑤山水是历史的见证者,出没于山水之间的渔樵深谙历史之道。“青山青史谁千古,输与渔樵话未休”(刘大坤《新居口号》)。处于山水之间的渔樵,静观青山和青史,穿梭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通过永恒的山水来反思变动的历史和人世。渔樵如哲人般深入思考宇宙、政治、人世变迁和稳定之道,思考无常与有常、俗世与超越之间的关系(张文江《渔樵象释》)。渔樵“话未休”是对历史、政治的不懈探索和追问,因此,山水文明背后隐含着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的深刻问题。渔樵隐逸于山水之间,又显露于大地,悠闲且深邃,阅尽历史沧桑、人间冷暖,具有内在的超越精神。
  (摘选于《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点志在自然山水中沐浴、吹风、歌咏,体现了他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中体悟大道的愿望。
  B.人世劳作艰难,但人类依然可以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以作诗的方式传达出自然昭明的天理,引人入原初的自然。
  C.山水可近可远,“近”是指身边的日常生活,“远”则是远离尘世的精神生活。山水介于此世与超越性的彼世之间。
  D.“渔樵隐逸于山水之间,又显露于大地”是指渔樵虽生活在山水中但非与世隔绝,依然关心着历史沧桑、人间冷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包含了三个部分,主要从“山水可居可游”“山水宜居、宜学”“山水可近可远” 阐述山水的作用、性质及内涵。
  B.本文大量引用古诗句和名言,而这些引用有些可作为事实论据,有些可作为道理论据,使文章的论证真实可信。
  C.作者引用老庄的名言是为了表明山水是人静观体道、领略“大美”的对象,从而进一步表明山水“宜学”的性质。
  D.写渔樵静观青山和青史,不懈探索和追问历史政治,是为了交代山水文明背后隐含着政治、历史哲学等问题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说的“山水之游”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的“旅游观光”,前者更注重精神愉悦和德性完满。
  B.自然山水天地,可使人的精神超脱现世,洞察世事,得到内在的宁静和睿见,这是陶渊明能写出佳句的原因之一。
  C.山水文明更注重灵魂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构建。它的特性有益于个人和政治形成节制的精神,因此我们要以自然为师。
  D.苏轼的《前赤壁赋》就属于“通过永恒的山水来反思变动的历史和人世”的作品,饱含着作者的探索和追问。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气象知识的积累,来自对云和其他天气现象的观察。早在农耕时期,人类便懂得仰观天时,俯察地理,总结观察天空中云的认识经验,寻找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管子说:“云平而不甚。无委云,雨则速已。”说明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云可以预示天气变化。古人对云的观察和思辩,将云的宏观典型特征描绘成图画,便成为云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