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140字。
单元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煌煌上庠
卞毓方
这就是蔡元培的塑像,坐落在未名湖南岸的春风中。走近雕像,大理石奠基,汉白玉砌座,青铜铸身;说是身,只是自腰而上,端肃凝重的一尊胸像;先生背倚土山,坐北朝南;左临六角钟亭,当初选址的时候,应是考虑到了他黄钟大吕般的人格气韵;前面是一方草坪,柔柔的,嫩嫩的,空气般清新,晨梦般飘逸,铺出一行行的绿诗、绿歌、青波、青浪,即使在冬季;右侧是挺拔健美蓬勃向上的杂木林,那该是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在承领先生的耳提面命。
记不清已有多少次了,从去年金秋开始,为了明年北大百年校庆这个挥之不去却之复来的情意结,我打老远老远的城里跑来,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在这方净土穿梭寻觅,缅怀俯仰。偶尔停下脚步来瞻仰塑像,先生之于我,是永远不变的温柔敦厚,慈祥恺悌;诚如罗家伦的赞语:“汪汪若万顷之波,一片清光,远接天际……”
蔡元培是带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八字方针进入北大的。不要小看了这八个字的分量,它上承着诸子百家纵横捭阖的春秋战国,外映着欧洲大陆飙发电举的文艺复兴,下启了四十年后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戊戌维新以来,北大在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摧残下,已成了旧思想旧文化的营垒。蔡元培如今要来拨乱反正,“思想自由”也好,“兼容并包”也罢,当务之急,就是要物色一位新学的领军人物,给北大一阵狂飙,给文化一道闪电,给社会一个震撼。环顾天下,谁能当此大任呢?
云从龙,风从虎,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遇合,常常给人适逢其时的美感。蔡元培这里正要找陈独秀,陈独秀那边厢已在北京等候了。蔡元培为了邀请陈独秀,就效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再三再四地前往拜访,礼聘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那时电话没有普及,不能预先通知,为了确保抓住对象,蔡元培每次总是很早就从家里动身。有一回,蔡元培到了旅馆,独秀先生犹自作“卧龙”,酣睡未起。茶房欲上前叫醒,蔡元培不让,兀自掇了一张小凳子,坐在房门外苦等。如此诚心诚意地邀请,陈独秀显然被感动了。但他仍有犹豫:“我来北京,《新青年》怎么办?”按,陈独秀对《新青年》是相当看好的,他自信,“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这个杂志“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他当然要抓住刊物不放。对这一点,蔡元培爽快地说:“那没有关系,把杂志带到学校里办好了。”一件在近代思想文化史上举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蔡元培的雕像起文,最后又以蔡元培结尾,使得首尾呼应,体现了文章结构的严谨性。
B.文章以人物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展现北大从旧营垒转变为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的策源地的过程。
C.文章讲述蔡元培三顾茅庐邀请陈独秀到北大任职的故事,利于表现蔡元培重视人才的形象特征。
D.文章颇具艺术特色,不仅使用单一视角叙述,还涉及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引用等手法。
2.文中画横线部分是如何描摹蔡元培雕像及其周围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3.本篇文章文笔看似闲散,实则意脉完整流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入海
叶梅
①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②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③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