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5530字。

  2023届江西省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联考 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晋、南朝时,儒学地位受到玄学、佛教等强烈的冲击,孔子形象荡去了诚纬附着上的种种神异与光彩,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孔子原始的本真形貌。
  早在东汉末年的中平三年(186年),党铟解禁后,晚年的郑玄在注释《论语》时,已特别注意解说孔子言行的背景,即剥离了各种《论语》谶的比附、神化,展示出了一位真切、活泼生动、言语荡如的长者形象,一个更趋坦诚、真实的孔子形象。如郑玄对《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注释,就只是强调孔子“习读不敢懈倦”“汲汲然,自恐不能究竟其意”而带来的对未来的一丝隐忧和恐惧。这更符合孔子的生活实际,也把孔子从云间拉到地上,一变昔日扑朔迷离的神化色彩,是一位蔼如的智者。这一倾向,东晋时被另一名士范宁——范晔的祖父继承。范宁力图抬升儒家的地位,竭力恢复一度被何晏、王弼等玄解遮蔽的一些真实景象,表现了朴实解经的风貌。
  初唐、盛唐时,就已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往昔的尊崇情形。两汉时,“先圣”成了周公的专称,孔子只好屈居第二,成为传达周公意旨的“先师”。据《新唐书》卷一五《礼乐志五》、《唐会要》卷三五“褒崇先圣”条,这一时期尊崇、祭祀孔子的重要举措有:贞观二年(628年),罢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设孔庙;神龙元年(705年),以邹、鲁百户为隆道公采邑,以奉岁祀,子孙世袭褒圣侯;开元五年(717年),颁布诏令《令明经进士就国子监谒先师敕》,考试前先拜谒先师孔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更进一步抬升,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并褒赠“十哲”,东西列侍(《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志四》)。制度日趋完善,规格、地位日渐上升、稳定。重要的是,在浓烈的尊崇氛围下,更沿袭、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即借助科举的力量,《论语》成了一门必考科目,促使了整个社会的研学。
  既然各地州县需建孔庙,孔子形象的绘制与规范就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如檀州制史韦机,显庆(656—661年)中“创立孔子庙”时,就“图七十二子及自古贤达,皆为之赘述”。与此相应,是一流画家阔立本,吴道子等对孔子形象的绘制与定型。
  今仍能一睹、颇负盛名的是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孔子弟子像》长卷,绢本设色(今藏故宫博物院)。阎立本(601—673年),曾奉诏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卷》,卒前曾任中书令,当时地位极为尊崇。阎氏生活的时代,正是各州县诏令营建孔庙的突飞猛进时期,适逢其会,恰能作为规制,颁示天下。其所画,正是一位头着儒冠、长髯及领、目光深远而睿智、一袭长衣的儒者形象;侧面左手略微举起,一副正在讲解、授业的模样。唐时孔庙“先师”身份的界定,也自会孕育出这类形象。
  而今曲阜孔府所藏高大威猛、目光略微向上的《司寇像》,有人认为是吴道子以其粉本为基础的作品。但其“口露齿”“眼露白”"重耳”等不免丑陋的异相,这与唐人主流认知、传达智慧与理政观念的“先师”形象截然异趣。反倒是“圣迹殿”中陈列的刻石、传为吴道子所绘的《先师孔子行教像》,长髯飘飘,一副儒雅、蔼如的形象,倒很契合唐人的界定和心理期待。
  阎、吴之后,可能因其盛名,或因诏令作画、版式一统等,唐人无力超越反而渐趋不再绘作,衰竭了——但也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格式,即一种粉本与经典,在世间流传。同时,又以绘刻、塑像的形式,展现了孔子形象在社会上的全面拓展。
  (摘编自丁红旗《走向世俗与儒雅——汉唐间孔子形象的演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晋、南朝时,因儒学不再拥有无法挑战的地位,孔子形象完全回到了其原始的本真形貌。
  B.初唐、盛唐时尊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州县纷纷建立孔庙,需要绘制与规范孔子形象。
  C.阎立本按照官方孔庙“先师”标准所绘的头着儒冠而正在讲解、授业的孔子像成为规制。
  D.吴道子所绘的孔子形象有粉本和经典两种,分别契合了汉代人的审美和唐代人的心理期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阐述了历史上孔子形象的演变,汉代人们逐渐还原孔子的本真面貌,让孔子走向世俗。
  B.文章引用郑玄对《述而》的解释,论证了郑玄在注释《论语》时注意解说孔子言行的背景。
  C.文章列举贞观二年、开元五年等尊孔情形,是为了论证《论语》成为科考必考科目的原因。
  D.文章将《司寇像》与《先师孔子行教像》对比,阐述了儒雅的孔子形象更契合唐人的认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晋范宁继承了郑玄剥离各种《论语》谶的比附、神化的倾向,表现了朴实解经的风貌,范宁力图抬升儒家的地位。
  B.孔子不是一直享受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的,如两汉时期其作为“先师”的地位就比不上拥有“先圣”专称的周公的地位。
  C.升孔子为先圣,诏州、县学都设孔庙,科考时先拜谒孔子,《论语》成为科举必考科目,这些都是唐朝尊孔之举。
  D.一流画家间立本、吴道子等能对孔子形象定型,原因可能是他们名声太大,可能是谢令作画、版式一统,后者可能性更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4~6题。
  材料一:
  海洋牧场是指利用海洋资源建立起来的一种养殖方式,通常是指在海洋中固定一些设备,如浮筏、网箱等,然后在这些设备上养殖各种水生动植物。海洋牧场的养殖对象包括鱼类、贝类、海藻等,其优点在于可以减少对陆地资源的依赖,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