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410字。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对《乡土本色》中句子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
分析:体现中原农民的乡土本色,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向土地讨生活的传统。
B. 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
分析:体现作者奶妈不懂现代医学、封建迷信、思想陈旧的特点。
C.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
分析:以美国乡村作对比,突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生活特点。
D. 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
分析:以“老树”比喻世代定居的村落,以“种子”比喻因人口饱和而迁移的村民。
2. 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 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 从《礼治社会》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而礼治社会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它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D. 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
3. 根据《乡土中国》内容,对书中概念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序格局——每个人都不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如同一轮一轮向外推的波纹,关系愈推愈远,人情也愈推愈薄。
B. 道德观念——一种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
C. 同意权力——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人与人之间必须合作,于是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督促别人履行义务,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同意权力。
D. 礼治秩序——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治秩序是指用礼来维持的社会秩序。
4. 阅读下面内容,选出费孝通以这段文字所证明的概念( )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A. 教化权力 B. 血缘社会 C. 礼俗社会 D. 礼治秩序
5. 以下对费孝通先生的观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缺乏变动的社会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利,这是地缘社会的基础。
B. 当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的环境,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人们生活上发生了困难,这时候常常就会发生社会变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