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880字。

  文言文阅读
  2023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谬于道而人诱其所怡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墟宗庙之国也。桀死于鬲山,纣悬于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
  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州也。文王鉴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此不蔽之福也。
  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1]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2]。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夫恶有蔽矣哉?
  (取材于《荀子•解蔽》)
  注释:【1】虚壹:虚心专心。[2]作之则: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曲:局部
  B.故群臣去忠而事私                 去:抛弃
  C.百姓怨非而不用                   非:诽谤
  D.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要:关键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昔人君之蔽者               此蔽塞之祸也
  B.以惑其心而乱其行         人何以知道
  C.贤良退处而隐逃             坐于室而见四海
  D.将思道者                   体道者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疑则惑矣   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
  B.何谓衡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
  C.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就会不认可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
  D.疏观万物而知其情   远观一下万物就能看清它们的真相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主或学者,都想找一条正道为自己服务,只是容易被错误的认识所蒙蔽。
  B.夏桀、殷纣和商汤、周文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君王亲贤臣而远小人的观点。
  C.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当事人了解道,“解蔽”的关键自然也“在于知道”。
  D.荀子认为解了心“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就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大道。
  10.本文节选自《荀子•解蔽》。所谓“解蔽”,就是“解除(人心被)蒙蔽”。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如何“解蔽”。
  2023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曰:“礼,鲍鱼不登于俎。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寻常之室,无奥剽【1】之位,则父子不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之义,则君臣不明。寻常之室、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舛逆,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