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000字。

  《说木叶》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说“木叶”(节选)
  林    庚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④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⑤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要触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⑦“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屈原的影响下,谢庄、陆厥等后代的诗人创作了一些有关“木叶”的诗歌。
  B. 从字面看,“木叶”就是“树叶”,似乎不需多加说明,但诗歌中却要认真分析。
  C. “木”有“木头”“木料”的影子,因此会让人联想到树干,而不会联想到叶子。
  D. “木叶”会给人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氛,因而“木”给人以干燥的触觉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引用屈原、谢庄、陆厥的诗句,指出“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
  B. 文章采用举例子的手法,将“高木”和“高树”相比较,通过具体的诗句比较“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C. 文章层层论证,先将“木叶”与“树叶”相比较,从而引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思路清晰。
  D. 文章将“木叶”与“树叶”相比较,通过层层分析,认为在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必然造成一字千里的差别。
  3.  下列诗句中的“叶”所引发的联想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所引发的联想,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
  A.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B.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C.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D.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见外弟又言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