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760字。

  9.《说“木叶”》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C.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D.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2.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 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 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得鱼忘筌(shuān)    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
  B.皎皎(jiǎo)    窸窸窣窣(suō)        褐绿(hè)    缠绵悱恻(mián)
  C.灼灼(shuó)    四处漂泊(bó)        触及(chù)    空气湿润(rùn)
  D.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        凄清(qī)    笑声爽朗(shuǎnɡ)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②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③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④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⑤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⑥云是由水珠凝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集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A.③①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①④⑥⑤② D.①③④⑥⑤②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B.离开家乡只不过几天我就想家了,真是度日如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