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导写及范文39(5份)
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静与动”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给方志敏写一封信”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顾城诗歌《避免》的思考”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加强健康教育,建设健康中国”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携优雅之心,与时代同雅”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携优雅之心,与时代同雅”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优雅”,优美高雅,可用以形容仪容、神态、气度,也可用以形容心境、处事的方式等。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莎拉•考夫曼感慨:这是一个“优雅缺失”的时代。然而她又相信,不管条件或能力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具备优雅的品质。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
  材料由两层组成。
  第一层意思是解释优雅的含义,这一层在态度上是中性的;第二层是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沙拉•考夫曼关于优雅的见解。沙拉•考
  ……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顾城诗歌《避免》的思考”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避免》
  顾城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对于诗中“你”的人生态度,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诗歌类的材料作文,审题对某些同学来说有些难。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朦胧诗是相对于那个年代来说的,在如今的环境下,他的那些诗歌也未必算得上“朦胧”。比如《一代人》,是多么直接的抒情。又如材料中的这首《避免》。
  ……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给方志敏写一封信”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八十多年前,革命志士方志敏曾在《可爱的中国》中坚定地说:“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现在,先辈梦想已成现实,中华盛世如其所愿。据近期一项对新时代青年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乡村振兴、太空出差、和谐共生、新赛道、烟火气、国潮热、卡脖子。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给方志敏写一封信,呈现你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成为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书信基本格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统一以“潍生”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解读】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前面提到革命志士方志敏对未来新中国的展望: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后面给考生提供十个关键词。要求“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使之成为有机的关联”,呈现你对新时
  ……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加强健康教育,建设健康中国”导写及范文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新时代最高领导人曾指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疫情之下,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注显得愈发重要。反观教育现状,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教育也亟待加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指导
  扣住“全民健康”“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这两个关键词。考生要结合生活实际,从健康意识发端,融入生命体验,升华到“国家要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这一认知层面。
  三、相关语录
  1.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培根
  2.愉快的笑声,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标志。──契诃夫
  3.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皮埃尔•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
  4.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柏拉
  ……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静与动”导写及范文
  【作文材料】
  现代文阅读Ⅰ谈及“诗画异质”时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阐述了“画和诗”与“静与动”的关系。其实,“静”与“动”还可适用于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请以生活中的“静与动”为思考对象,谈谈你的理解和认知。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这是一则与阅读相关的作文材料,不过,阅读材料只是一个引子,真正想要学生思考与表达的在于后面的要求。“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材料中的话可以作文引出观点的内容,然后重点思考生活中的“静与动”的体现:分别是什么,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